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在渔业科学中的应用进展
    龚彩霞 陈新军 高 峰 官文江 雷 林
    2011, 20(2):260-269.
    [摘要](4945) [HTML](0) [PDF 885.53 K](4317) [Cited by](10)
    摘要: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之后,在渔业资源开发、管理、评估及保护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渔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简要概述了国内外HSI研究现状、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概括提出HSI研究和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有:(1)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生活史过程及其生物学特性和所处的环境;(2)针对不同生长阶段和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环境因子;(3)开展数据源合适时空标准的研究,建立环境因子等数据的规范;(4)根据历史资料和专家知识赋予各因子的合适权重;(5)针对不同目标(保护区、中心渔场、生物量估算等),来选择备选的HSI模型;(6)通过各种模型的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HSI模型;(7)利用实测数据和最新资料,对模型进行不断改进与修正,以提高模型的精度。
    2  利用栖息地指数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
    陈新军 陆化杰 刘必林 钱卫国
    2012, 21(3):431-438.
    [摘要](5019) [HTML](0) [PDF 1.18 M](4255) [Cited by](10)
    摘要: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船船队重要的捕捞对象,准确预测中心渔场可以为科学地指导渔业生产提供依据。根据2000-2005年1-5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队在西南大西洋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表温及叶绿素a数据,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建立基于表温和叶绿素a因子的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2005年1-5月生产数据及环境资料对HSI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76%以上,各月平均日产量均在7.2 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叶绿素a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预报准确率在70%以上。
    3  中国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王玮 陈军 刘晃 何雅萍
    2010(1).
    [摘要](2968) [HTML](0) [PDF 247.08 K](1515) [Cited by](9)
    摘要:
    养殖水体净化技术是现代水产养殖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以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可控的人工措施,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以解决水产品安全、鱼类疾病及资源环境等问题,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力。中国目前的养殖水体净化技术主要有:机械过滤、紫外线和臭氧杀菌、水体增氧、人工湿地和人工培育有益藻类或投放生物制剂等,常用的装备有:池塘清淤机、水质净化杀菌装置、过滤机、高效生物净化器、增氧装备和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等,解决了养殖水体有机颗粒物过滤分离、生物净化、消毒杀菌和水质自动检测等养殖水体净化基本问题,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养殖水体净化系统模式。通过回顾中国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及常用水处理机械的发展过程、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为中国的水产养殖净化技术在高效、节能、集成化程度进一步发展方面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为养殖水体净化技术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及新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4  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赵静 章守宇 许敏
    2010(1).
    [摘要](2788) [HTML](0) [PDF 197.58 K](2077) [Cited by](9)
    摘要:
    海藻场是近岸典型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特殊,生物资源丰富,能流结构复杂且特征明显。本研究应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构建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做简单分析,通过对营养级、各级流量、生产量、系统总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海藻场自身生态系统特点,初步评估了海藻场生态系统状况,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得出枸杞海藻场内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425,最高营养级为3.628,系统营养级较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每年11 604.00 t/km2,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总能量转换效率为12.7%,可以看出枸杞海藻场内初级生产力很高,转换效率也非常高,为藻场内生物资源提供了保障。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P/R比值是1.247,较同海区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和东海区平均水平更接近1,说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处在比较成熟,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
    5  渔业资源评估中的回顾性问题
    官文江 高 峰 雷 林 陈新军
    2012, 21(5):841-847.
    [摘要](4372) [HTML](0) [PDF 1.06 M](3694) [Cited by](9)
    摘要:
    回顾性问题是指,随着渔业数据逐年加入,渔业资源评估结果如资源量或捕捞死亡系数等出现系统性偏差。多种渔业资源应用不同评估模型进行渔业资源评估,其结果常存在回顾性问题,这使得渔业资源评估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不利于渔业资源合理的管理与开发,因此,回顾性问题是目前渔业资源评估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之一。回顾性问题的度量目前主要采用MOHN ρ,产生回顾性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数据错误与模型假设错误。目前,尽管有多种方法用于诊断、分析回顾性问题的成因,但这些方法均存在局限性。针对回顾性问题,渔业资源评估学者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了校正回顾性问题的方法,但目前仍缺乏通用的方法或手段以校正或避免回顾性问题。在渔业资源评估中,若结果存在回顾性问题,则表明数据或模型假设存在问题。因此进行回顾性分析,是评估数据质量及检查数据与模型假设是否一致的有效手段。
    6  西北太平洋柔鱼BP神经网络渔场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魏联 陈新军 雷林 汪金涛
    2017, 26(3):450-457. DOI: 10.12024/jsou.20160501781
    [摘要](4203) [HTML](1396) [PDF 925.86 K](3909) [Cited by](9)
    摘要:
    柔鱼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经济种类。研究根据1995-2001年7-11月采集的鱿钓生产数据以及相对应的海洋环境因子数据,包括经纬度、表温(SST)和海平面高度距平(SSHA),分别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捕捞努力量作为中心渔场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以经纬度、海洋环境因子作为输入因子,分别以CPUE和捕捞努力量作为输出因子,采用4-3-1和4-2-1两种模型,共4种方案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进行预报,并以拟合残差最小的模型作为最优预报模型。分析结果显示,7-11月各月中心渔场预报模型均以4-3-1模型为最优,但7、8月最优预报模型以捕捞努力量为输出的4-3-1模型,9、10、11月最优预报模型以CPUE为输出的4-3-1模型,总体平均误差以捕捞努力量为输出的4-3-1模型为最小。研究认为,CPUE和捕捞努力量作为中心渔场预报指标有差异,以捕捞努力量为输出的4-3-1模型较合适作为柔鱼渔场预报模型。
    7  太湖水质现状与主要污染物分析
    成芳 凌去非 徐海军 林建华 吴林坤 贾文方
    2010(1).
    [摘要](3031) [HTML](0) [PDF 1.48 M](2153) [Cited by](8)
    摘要: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对太湖进行水化学及水生生物学分析采样,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法对太湖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评价与分析。水质污染评价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太湖的主要污染物为氮(N)、磷(P)和有机耗氧量(CODMn)。总磷(TP)所占的污染负荷指数最大(34.34%~54.34%),平均污染指数为48.36%。叶绿素a(Chl-a)与TN、TP和CODM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P<0.01)、0.666(P<0.01)和0.740(P<0.01)。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太湖的水质状态,发现太湖4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值均在60~70之间,平均值为65.54,各季节的水质状态差异较小。太湖水质整体上已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部分区域已呈严重富营养化。
    8  海表水温和拉尼娜事件对东海鲐鱼资源时空变动的影响
    官文江 陈新军 李纲
    2011, 20(1):102-107.
    [摘要](4048) [HTML](0) [PDF 896.81 K](4163) [Cited by](8)
    摘要:
    根据浙江近海鲐鱼生产统计数据和东海北部即日本五岛西部、济州岛西南部等海域鲐鱼资源量数据,以及海表水温、Niňo 3.4指数,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海洋环境对东海鲐鱼资源影响的异同性。结果表明:东海海表水温与浙江近海鲐鱼CPUE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东海北部鲐鱼资源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利用当年1至3月Niňo 3.4区表温距平值的平均值能粗略反映鲐鱼资源的丰歉情况,当平均温度距平为正时,资源量一般较好;当平均温度距平为负时则资源量较差的可能性较大。海表水温变化会对鲐鱼洄游路线产生影响,引起鲐鱼资源不均匀分布,使鲐鱼资源量与海表水温呈不同关系;拉尼娜事件对东海不同海域鲐鱼资源均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据此,建议对东海鲐鱼资源进行评估应考虑其资源量分布时空动态的特点。
    9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系及基质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朱加宾 李冰 侯诒然 余家辉 张成龙 朱健
    2018, 27(4):531-542. DOI: 10.12024/jsou.20171002156
    [摘要](3743) [HTML](1171) [PDF 1.77 M](3978) [Cited by](8)
    摘要:
    为了研究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通过对水质指标以及重金属的测定,进而分析了不同植物根系及其根系附近基质对重金属富集效果的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因素与重金属富集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铅、铜的去除效果分别为77.20%和41.70%,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湿地,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铅、铜的去除具有一定优势;砷在湿地中存在释放现象,平均释放率为8.40%。水蓼和再力花根系对铬、砷、铅、铜具有富集作用,梭鱼草仅对铬、砷存在富集作用。水蓼、梭鱼草、再力花根系附近基质均对铬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其中梭鱼草对铬的富集速率最大,为0.987 mg/(kg·d)。水蓼根系对铅和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对铬、铜的富集速率与pH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梭鱼草根系对铬、砷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再力花根系对铅富集速率与水温、pH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对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从重金属去除的角度为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应用以及湿地植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10  鱿鱼类资源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曹杰 陈新军 刘必林 田思泉 钱卫国
    2010(2).
    [摘要](3731) [HTML](0) [PDF 1.13 M](2171) [Cited by](7)
    摘要:
    近几十年随着传统渔业资源量的下降,短生命周期的鱿鱼类产量出现持续增加,并已成为重要的渔获对象。由于鱿鱼类为短生命周期鱼类,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这一特点使得传统基于种群动力和生物学过程的资源量评估模型并不能很好地估算其资源量,为了了解环境因子和鱿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关系,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目前的研究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环境因子对鱿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影响机制,但是还不能完全利用环境变量来预测资源量的变化;本文还归纳了主要经济鱿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生活史各个阶段(孵化、仔稚鱼、成鱼和产卵)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总结了目前研究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重点应放在环境因子如何影响鱿鱼类生活史阶段中的孵化到仔稚鱼过程,从而能够提高对鱿鱼类补充量大小的估测精度,为其资源评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
    11  不同剂量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 超 张其中 杨莹莹 朱成科 李春涛 陈 霞 罗 芬
    2011, 20(4):534-540.
    [摘要](3921) [HTML](0) [PDF 567.77 K](2107) [Cited by](7)
    摘要:
    将制备好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黄芪、大蒜、菊花、山楂和板蓝根五味中草药按等比的水提取物)分别按质量分数1%、2%、4%、8%的比例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草鱼(27.84?1.57)g 30 d,研究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组、2%组、4%组显著提高了草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且4%组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各试验组的吞噬细胞吞噬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均极显著提高(P<0.01)。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各试验组的免疫保护率均极显著提高(P<0.01),且4%组最高为70.28%?6.26%。结果表明该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饲料中适宜添加量为4%。
    12  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仔稚鱼群聚的比较
    陈渊戈 张 宇 钟俊生 葛珂珂 毛成责 方永清
    2011, 20(5):688-696.
    [摘要](4610) [HTML](0) [PDF 618.03 K](4222) [Cited by](7)
    摘要: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按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在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采集仔稚鱼。在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拖曳267网次,采集到仔稚鱼11 066尾,隶属于11科40种,数量最多的为刀鲚(Coilia nasus),占渔获物的64.44%;在杭州湾北岸拖曳195网次,采集到仔稚鱼3 841尾,隶属于23科59种,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i)和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共占渔获物的61.73%。两水域虽然存在25个共有种,但地形和水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鱼类组成,相异性指数高达0.925。发育阶段的组成也存在差异,杭州湾碎波带的仔稚鱼以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为主,而长江口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比例差异相对较小。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的仔稚鱼多样性高于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水域, 其Margalef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K优势度曲线图也显示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具有较高的仔稚鱼种类丰度。
    13  广东省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分析
    吴雅丽 邓玉婷 姜 兰 谭爱萍 薛慧娟 王伟利 罗 理 赵 飞
    2013, 22(2):219-224.
    [摘要](4670) [HTML](0) [PDF 915.39 K](3537) [Cited by](7)
    摘要:
    为了解广东地区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采用K B纸片法测定了112株1995-2012年来源于不同种类患病水产动物的气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数据用WHONET 5.6耐药监测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高达85.7%和79.5%,其次对利福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链霉素、萘啶酸、磺胺类、头孢西丁、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达57.1%、51.8%、49.1%、44.6%、31.2%、28.6%、28.6%和21.4%;对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氯霉素和多西环素相对敏感。比较不同来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结果显示爬行、两栖动物和观赏鱼来源的分离菌株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等药物的耐药率比养殖鱼、虾类的高;气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不同来源的气单胞菌的耐药率亦不尽相同。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菌株应引起重视,今后在气单胞菌疾病防治方面要慎重用药,并且有必要开展水产动物源的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水产养殖合理用药。
    14  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进展
    周应祺 王 军 钱卫国 曹道梅 张仲秋 柳玲飞
    2013, 22(5):734-743.
    [摘要](5786) [HTML](0) [PDF 1.65 M](3433) [Cited by](7)
    摘要:
    大多数鱼类具有集群性,由于集群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对“鱼群”的定义或文字表达也各不相同。建议对运动方向较一致或具有洄游特性的鱼群采用“Schooling”一词表达。还介绍了探索研究鱼类集群的机制和鱼群群体功能的方法和发展沿革,鱼群结构、次群体和自组织群体的特征。提出采用数学模型的模拟仿真技术探索鱼群产生自组织结构现象的机制是一种有效方法,这属于“唯像学”的方法,在大量观察数据和现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对鱼群集群现象进行模拟和预测,再将模拟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推测或确定影响集群现象的主要因子或机制。计算机技术为建立复杂的模型提供了支持,采用模型仿真技术为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15  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进展
    周应祺 王军 钱卫国 曹道梅 张仲秋 柳玲飞
    2013, 22(5).
    [摘要](3064) [HTML](0) [PDF 0.00 Byte](234) [Cited by](7)
    摘要:
    大多数鱼类具有集群性,由于集群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对“鱼群”的定义或文字表达也各不相同。本文建议对运动方向较一致或具有洄游特性的鱼群采用“Schooling”一词表达。文章还介绍了探索研究鱼类集群的机制和鱼群群体功能的方法和发展沿革,鱼群结构、次群体和自组织群体的特征。提出采用数学模型的模拟仿真技术探索鱼群产生自组织结构现象的机制是一种有效方法,这属于“唯像学”的方法,在大量观察数据和现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对鱼群集群现象进行模拟和预测,再将模拟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推测或确定影响集群现象的主要因子或机制。计算机技术为建立复杂的模型提供了支持,采用模型仿真技术为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16  2007年乐清湾富营养化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陈雷 徐兆礼 陈胜 蔡圣伟 吕宝强 鲍旭平
    2010(1).
    [摘要](2776) [HTML](0) [PDF 640.20 K](1019) [Cited by](6)
    摘要:
    依据2007年4月和8月在乐清湾28°05′~28°35′N、121°00′~121°20′E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对乐清湾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这些分布特征与营养盐、潮流场、污染源和叶绿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乐清湾E值和A值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都是由内湾向外湾数量逐渐减少。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态磷酸盐(D IP)和溶解态无机氮(D IN)与E值、A值之间都有密切的相关关系(P=0.000 0),因而是污染乐清湾水体的主要因子。营养盐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乐清湾地形、潮流、污染源和叶绿素特征决定的,在乐清湾海域,沿外湾东部的海槽是乐清湾中湾和外湾涨落潮的主要路径,形成外湾较低的D IP和D IN值。而养殖污染带来总氮和总磷的数量分别接近和超过50%,因而是乐清湾水体变劣的重要外源性污染物,其次是生活污水和化肥的输入。夏季,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大量利用,有效地减少了乐清湾营养盐的含量,进一步导致水体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降低。4月乐清湾水体处于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和亚健康状态。8月,内湾和中湾属于污染海域,处于亚健康状态。外湾大部分属于较清洁海域,处于健...
    17  低氧和高氧对大菱鲆幼鱼红细胞核异常及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
    吴志昊 尤 锋 王英芳 文爱韵 马得友 徐永立 张培军
    2011, 20(6):808-813.
    [摘要](4078) [HTML](0) [PDF 1.02 M](2887) [Cited by](6)
    摘要:
    研究了极低氧(0.2、1.0、2.0 mg/L)、低氧(3.0、5.0 mg/L)和高氧(11.0、14.0 mg/L)处理28 d期间,大菱鲆幼鱼外周血红细胞核异常以及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等氧化抗氧化平衡中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极低氧条件下,0.2、1.0和2.0 mg/L组的实验鱼分别在处理2 h、1 d和2 d内全部死亡,其余各组则没有出现死亡现象。溶解氧(DO)对大菱鲆核异常包括微核及总核异常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累积效应,到28 d时才在5.0、14.0 mg/L组和对照组中(正常充气,约7.0 mg/L)观察到微核现象。恢复正常充氧14 d后,高氧组和对照组中仍有微核现象出现。2 h时极低氧组SOD活力较高。其他各处理时间时,SOD活力在各组之间差异显著。各组CAT活力在2 h时未发生明显变化,在7、28和42 d时差异显著(〖WTBX〗P〖WTBZ〗<0.05)。极低氧组大菱鲆肝脏MDA含量较低,低氧组和高氧组MDA含量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恢复后低氧组MDA含量显著升高(〖WTBX〗P〖WTBZ〗<0.05)。研究还发现,对照组大菱鲆也会受到过氧化的胁迫作用,而5.0 mg/L组的总核异常率和所测氧化还原指标在整个实验期间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18  大洋性柔鱼类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科学问题
    陈新军 陆化杰 刘必林 田思泉
    2012, 21(5):831-840.
    [摘要](4191) [HTML](0) [PDF 1.55 M](4044) [Cited by](6)
    摘要:
    大洋性柔鱼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种类主要有太平洋褶柔鱼、柔鱼、阿根廷滑柔鱼、茎柔鱼和双柔鱼等。据统计,1992-2010年柔鱼类产量占世界头足类的比重稳定在51.15%~62.19%,平均达到55.40%。对重要柔鱼种类的资源现状及开发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大洋性柔鱼类生命周期短、生长快等特点,提出了4项需研究的问题,即:(1)全面了解大洋性柔鱼类的生态地位和作用;(2)全面掌握环境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洋性柔鱼类资源补充量的影响;(3)深入研究大洋性柔鱼类短生命周期资源评估模式;(4)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大洋性柔鱼类资源管理方法。
    19  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及对虾肌肉品质的对比分析
    李世凯 江 敏 戴习林 刘利平 胡伟国 JAMES S. DIANA
    2012, 21(6):955-964.
    [摘要](3967) [HTML](0) [PDF 1.51 M](3737) [Cited by](6)
    摘要:
    2010年5-9月期间,对上海奉贤区两个养殖场采取不同养殖方式的22个凡纳滨对虾养殖塘的水温(T)、总溶解盐(TDS)、溶解氧(DO)、pH、透明度(SD)、亚硝酸盐氮(NO2 N)、总氨氮(TAN)、硝酸盐氮(NO3N)、总氮(TN)、活性磷(PO4P)、总磷(TP)、叶绿素a(Chl.a)、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因子进行监测,其中1号场养殖用水为经沉淀处理的天然河水,而2号场则为添加了海水晶的河水。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水体的温度、DO、pH变化幅度不大,基本可满足凡纳滨对虾生长的条件;总体上硝酸盐氮(NO3N)在无机氮(TIN)中所占比例最高,总氨氮(TAN)在TIN中所占比例随养殖周期的推延而增加,养殖后期NO2N所占比例升高趋势明显;活性磷含量则逐渐下降,总磷逐渐升高; BOD5、叶绿素a的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测定了两个养殖场成虾的肌肉品质结果如下:1号场南美白对虾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6.30%和1.42%,低于2号场的18.30%和1.61%;1号场成虾氨基酸总量为23.27%,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9.09%,而2号场则分别为27.52%和10.74%;在鲜味氨基酸方面,1号、2号养殖场的含量分别为 8.52%和10.16%。
    20  中华绒螯蟹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成蟹阶段蜕壳与生长观察
    黄姝 王中清 茅海成 王成辉
    2014, 23(3):359-365.
    [摘要](4363) [HTML](0) [PDF 1.04 M](2762) [Cited by](6)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成蟹阶段 (200 d) 的个体蜕壳与生长观察。在观察的4次蜕壳中,实验河蟹蜕壳后的体重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7%、69.1%、80.1%和64.8%,壳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7.0%、29.5%和16.7%,壳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8.3%、28.2%和18.1%;雄蟹每次蜕壳后的体重、壳长和壳宽均高于雌蟹,但从第3次蜕壳开始,雌雄间才呈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 (P<0.05)。第1-4次的平均蜕壳间期分别为37、38、29和41 d。在前两次蜕壳,其蜕壳后的生长变异系数较大,而在后两次蜕壳,其蜕壳后的生长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起始体重对每次蜕壳后体重有显著影响 (P<0.05),第3次蜕壳后的体重与其他次数蜕壳后体重呈显著相关 (P<0.05)。研究还发现,壳长、壳宽与生长水温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5),体重与生长水温的相关性略显著 (r=0.917~0.923,0.05<P<0.1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河蟹成蟹阶段在第3次蜕壳时的增长率最高,对生长影响较大,应注意此阶段的饲养与管理;同时,在生产上为提高成蟹的养成规格应选取规格较大的蟹种。

    当期目录


    年第34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