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0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铁离子对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诱导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能力的影响

      2025, 34(1):69-79.DOI: 10.12024/jsou.20240904650

      关键词:厚壳贻贝附着变态海洋希瓦氏菌铁离子细胞色素C
      摘要 (113)HTML (77)PDF 4.07 M (1010)收藏

      摘要:为研究铁离子对海洋希瓦氏菌(Shewanella marisflavi ECSMB14101)生物被膜诱导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能力的影响,采用不同铁离子浓度培养的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分析了铁离子浓度对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诱导率、细菌密度、胞外物质以及细胞色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铁离子浓度分别为0、1、10、20、30、40、50 μmol/L的7个实验组中,20 μmol/L铁离子浓度培养的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能力最高,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细胞色素C等胞外蛋白含量在此浓度下达到最高水平。胞外多糖和胞外脂质不受铁离子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铁离子影响下,海洋希瓦氏菌生物被膜通过调节细胞色素C等胞外蛋白的产生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本研究可为深入探索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贝类与细菌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 牙鲆lin-29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鉴定及其在早期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2016, 25(1):8-17.DOI: 10.12024/jsou.20150401411

      关键词:lin-29牙鲆变态发育甲状腺激素硫脲基因表达
      摘要 (3713)HTML (0)PDF 2.63 M (3545)收藏

      摘要:通过PCR技术,从牙鲆(Paralichtys olvaceus)总RNA 中获得牙鲆lin-29基因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769 bp,包括1 329 bp 开放阅读框,编码 442 个氨基酸,预测其是一种多锌指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显示,牙鲆LIN-29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同源性最高,达95.25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牙鲆与其他鱼类聚集一支,并且与罗非鱼的进化关系最近。荧光定量 PCR 显示,在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阶段,以原肠胚期lin-29表达量最高;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脑中表达最高,肌肉中最低。外源甲状腺激素(TH)在牙鲆仔鱼发育初期(TH 处理后2 d、5 d)下调lin-29表达,TH处理后21 d(36 dph)和26 d(41 dph)上调lin-29 基因表达,同时,硫脲(TU)处理均显著上调lin-29 表达。结果显示牙鲆lin-29基因可能在牙鲆早期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研究lin-29在牙鲆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 牙鲆胚后发育过程中Ⅰ型脱碘酶基因的原位表达谱

      2014, 23(3):321-328.

      关键词:牙鲆Ⅰ型脱碘酶变态冠状幼鳍RNA整体原位杂交
      摘要 (3024)HTML (0)PDF 3.38 M (2271)收藏

      摘要:甲状腺激素T3在鱼类胚后发育与变态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甲状腺激素T4通过Ⅰ型甲状腺氨酸脱碘酶(Dio1)生成T3,因此,调查Dio1基因在胚后发育包括变态发育过程中原位表达谱,有助于理解T3在胚后发育中的具体作用。利用RNA整体原位杂交技术,发现Dio1主要在牙鲆肠道、鳃、肝、肌肉、鳍、眼睛周围等器官和组织表达,鳃、肠道、奇鳍中的Dio1原位表达谱有一定的规律性,尤其在生骨肌细胞向鳍褶中迁移、臀鳍和背鳍(包括冠状幼鳍)的鳍条和支鳍骨的发生过程中,Dio1可能通过影响这些组织器官的T3水平而发挥重要作用。

    • 牙鲆胚后发育阶段HDAC1基因的空间表达

      2014, 23(5):641-648.

      关键词:牙鲆HDAC1基因变态冠状幼鳍
      摘要 (3036)HTML (0)PDF 2.33 M (2378)收藏

      摘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可通过调节染色质结构和抑制特异性转录因子活性来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鉴于HDACs在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HDAC1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调查了其在牙鲆变态前和变态阶段的空间表达。牙鲆HDAC1全长cDNA序列为2 540 bp,包含长度为126 bp的 5UTR,1 470 bp的ORF和944 bp的 3UTR。HDAC1基因在牙鲆变态前以及变态阶段均有表达,这和蝌蚪中仅在变态前表达的现象不同。HDAC1在冠状幼鳍上的表达是随着幼鳍原基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强的,直至冠状幼鳍分化成形后,基因表达减弱;随着牙鲆仔鱼肠道的变粗变短,HDAC1在肠壁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孵化后第16天(16DAH)开始减弱并最终消失;鳍褶中HDAC1在9DAH开始表达,18DAH时主要在鳍褶基部表达,进入变态阶段,HDAC1可见在支鳍骨上表达,在变态高峰期表达最为强烈。在整个变态发育期HDAC1在鳃上均表达,变态开始后表达逐渐增强,而到变态后期表达减弱。牙鲆变态前及变态阶段的HDAC1基因表达模式表明, HDAC1参与了牙鲆冠状幼鳍、鳍条、肠道等多种器官的发育调控以及变态阶段眼睛移动的过程。

    • 牙鲆ras-2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2013, 22(5).

      关键词:牙鲆ras-2基因变态 RNA整体原位杂交荧光定量PCR
      摘要 (2370)HTML (0)PDF 0.00 Byte (529)收藏

      摘要:Ras主要参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调控细胞分裂的信号通路。本研究采用末端快速扩增法获得了牙鲆ras-2基因全长2384bp cDNA序列,该序列编码187个氨基酸,含有switchⅠ、switchⅡ、P-loop、CAAX box等Ras家族的结构特征,与川鲽ras-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6.3%)。定量PCR检测显示ras-2基因在牙鲆成体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鳃、肠、肌肉、鳍条和皮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鳍条表达量最高,肌肉的表达量最低;在牙鲆变态前和变态初较高,随着变态进行,表达水平显著降低。RNA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s-2基因主要在牙鲆变态阶段的鳍条、眼眶周围、颔、鳃、鼻孔、侧线等部位的表皮组织中表达,变态前在鳍条和体侧线表达信号最强,变态阶段E期的信号稍微减弱,主要分布在鳍条和鳃,变态高峰期(F期和G期)信号主要集中在鳍条、鳃和颔,H期表达信号主要集中在鳃和鳍条。ras-2基因表达式型显示,其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的方式,参与牙鲆变态过程中眼睛移动、冠状幼鳍发育、侧线发育等多种器官的发育调控。

    • 牙鲆ras-2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和变态时期的表达分析

      2013, 22(5):641-649.

      关键词:牙鲆;ras-2基因;变态; RNA整体原位杂交;荧光定量PCR
      摘要 (2927)HTML (0)PDF 2.69 M (2728)收藏

      摘要:Ras主要参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调控细胞分裂的信号通路。采用末端快速扩增法获得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ras-2基因全长2 384 bp cDNA序列,该序列编码187个氨基酸,含有switchⅠ、switchⅡ、P loop、CAAX box等Ras家族的结构特征,与川鲽(Paralichthys olivaceus)ras-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6.3%)。定量RT PCR检测显示ras-2基因在牙鲆成体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鳃、肠、肌肉、鳍条和皮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鳍条表达量最高,肌肉的表达量最低;在牙鲆变态前和变态初相对表达量较高,随着变态进行,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牙鲆变态阶段的RNA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s-2基因主要在鳍条、眼眶周围、颌、鳃、鼻孔、侧线等部位的表皮组织中表达,变态前在鳍褶和体侧线表达信号最强,变态阶段E期的信号稍微减弱,主要分布在支鳍骨和鳃,变态高峰期(F期和G期)信号主要集中在支鳍骨、鳃和颌,H期表达信号主要集中在鳃和支鳍骨。ras-2基因表达式型表明其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的方式,参与牙鲆变态过程中眼睛移动、冠状幼鳍发育、侧线发育等多种器官的发育调控。

    • Let-7d在牙鲆变态发育期间的表达及靶基因预测

      2012, 21(3):344-350.

      关键词:Let-7d 牙鲆 变态 甲状腺激素 靶基因
      摘要 (2976)HTML (0)PDF 1.04 M (2642)收藏

      摘要:MicroRNAs (miRNAs)通过抑制编码基因的转录调控关键的生物学进程。研究发现,Let-7是时序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在促进幼体向成体转变的发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Solexa测序技术从牙鲆中成功鉴定出Let-7家族的10个成员(let-7a, let-7b, let-7c, let-7d, let-7e, let-7f, let-7g, let-7h, let-7i, let-7j)。相对于Let-7家族其他成员,Let-7d的拷贝数最多,推测其在牙鲆发育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Let-7d在牙鲆变态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结果发现,在对照组和甲状腺激素处理组,Let-7d的表达模式类似:前5个时期(孵化后17 d,17 dph;变态Ⅰ期,20 dph;变态Ⅱ期,23 dph;变态Ⅲ期,29 dph;变态Ⅳ期,36 dph)表达量逐渐上升;变态晚期(36 dph)达到高峰;变态结束(41 dph)表达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定量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下调Let-7d的表达,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 < 0.05)。对牙鲆不同组织中Let-7d的表达情况分析表明,Let-7d主要存在于牙鲆的头部(脑,鳃,心脏)。靶基因预测发现,在目前已公布的482条牙鲆mRNA序列中,其中有30条mRNA的3′非翻译区(3′-UTRs)存在Let-7d结合位点。这些预测的靶基因涉及到发育过程的许多方面:蛋白折叠,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病毒免疫反应和信号通路等。这些结果说明,Let-7d在调控牙鲆从仔鱼向稚鱼转变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Western印迹法检测IGF-Ⅰ及其受体蛋白在牙鲆仔鱼变态中的表达

      2012, 21(5):679-683.

      关键词:牙鲆;变态发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 Western blot
      摘要 (3276)HTML (0)PDF 845.21 K (2960)收藏

      摘要:利用Western印迹法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 IGF-Ⅰ)及其受体(IGF-Ⅰ receptor, IGF-ⅠR)蛋白在牙鲆仔鱼发育变态阶段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GF-Ⅰ蛋白在仔鱼变态前(17 d)和变态起始阶段(21 d)免疫活性较强,而在变态期间降低;IGF-ⅠR蛋白在变态起始阶段的表达与IGF-Ⅰ类似,但在变态期间与IGF-Ⅰ相反,具有相对丰富的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GF-Ⅰ及其受体在牙鲆变态中的生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 比目鱼类的眼睛移位和不对称的进化起源

      2012, 21(5):728-736.

      关键词:比目鱼类;鲽形目;眼睛移位;左右不对称;进化;变态
      摘要 (4392)HTML (0)PDF 1.88 M (3126)收藏

      摘要:比目鱼类外形不对称产生的机制引起人们兴趣已逾一个多世纪。从比目鱼类(鲽形目)的类群和分布、变态过程中眼睛移位机械力的来源、甲状腺激素调控眼睛移位的信号通路、比目鱼类外形左右不对称与内脏左右不对称两者调控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目鱼类眼睛左右不对称的进化起源等5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比目鱼类变态发育过程中眼睛移位的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本实验室提出的关于眼睛移位的组织学模型,以及眼睛移位信号调控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并证明眶下皮肤组织细胞分裂导致眼睛移动,而眼睛移动进一步导致额骨变形,纠正了以往假说的谬误。最后,对比目鱼类眼睛移位和不对称进化起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释比目鱼类不对称进化起源的新假说。

    • 牙鲆变态发育过程中epigen基因的空间表达分布

      2012, 21(6):929-934.

      关键词:牙鲆;变态;epigen;整体原位杂交
      摘要 (3394)HTML (0)PDF 1.76 M (2715)收藏

      摘要:细胞分裂在鲽形目鱼类变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Epigen作为表皮分裂原,通过激活MAPK通道来调控有丝分裂。以前的研究利用定量PCR表明,epigen在变态前期表达量升高,而变态后期表达量下降,表明其与变态发育相关。为了进一步调查epigen与牙鲆变态发育的关系,利用RNA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epigen在变态期牙鲆体内的空间表达分布,发现在变态期的各个阶段,epigen基因表达分布均比较广泛,表皮、鳃、肝脏、肠道、鳍条、支鳍骨、肌节等组织都有表达,在牙鲆变态前和变态早期(E期)信号较强,而在变态高峰期(F期和G期)和变态后期(H期)信号逐渐变弱。Epigen空间表达分布模式提示,其作为表皮分裂原,可能广泛参与牙鲆变态发育早期事件,尤其可能与肝脏、肠道、支鳍骨和鳍条的发育有关。

    上一页12
    共2页20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