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3):715-727.DOI: 10.12024/jsou.20230604255
摘要:金乌贼作为我国重要的头足类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本文基于 2017—2021年当年9月到翌年3月在东海中部(123. 0°E~127. 5°E,27. 5°N~31. 5°N)拖网调查采集的金乌贼样本,分析其胴长和体质量组成、性腺发育以及初次性成熟胴长 L50。结果显示,金乌贼雌雄个体优势胴长组分别为 81~120 mm、81~140 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41~280 g、41~200 g。金乌贼性腺发育低的个体生长快于性腺发育高的个体;且雌性生长快于雄性。调查期间,性腺随时间发育,161 mm 以上的胴长组中未有Ⅰ期个体被发现。应用逻辑斯蒂方程和多项式胴长体质量模型估算 L50结果:雌性 124. 30 和 127. 98 mm、雄性 129. 18 和142. 44 mm,基于多项式胴长体质量方程估算的L50拟合效果更好。金乌贼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生殖特征,在采样时间内繁殖期为1—3月;雌性在性成熟期间能量更多地从身体生长转变为性腺发育且生长模式的转变明显早于雄性;为便于渔民捕捞且保证捕捞个体均已达到性成熟,建议东海中部海域金乌贼最小开捕胴长应当大于142 mm。
2022, 31(3):749-760.DOI: 10.12024/jsou.20220103672
摘要: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种之一,其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日益受到重视。加强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评估研究是其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为此,基于1979—2019年中国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及辽宁6省2市与日本、韩国的日本鲭捕捞产量以及相关文献的资源丰度指数数据,利用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对日本鲭进行了资源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内禀增长率(r)与承载能力(K)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的先验分布影响模型的参数估计,给出合理的r先验有利于提高模型评估的质量;渔获量数据的观测误差精度对模型参数估计及资源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结构的划分仍存在争议,目前无法按种群分别进行资源评估,若按数据统计单元对日本鲭进行资源评估将不利于日本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鲭有较大概率(大于60%)被过度捕捞,总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低于4.82×105 t时,10年后其未被过度捕捞的概率大于60%。基于当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存在争议的现状及相应数据收集存在的困难,建议将东、黄海日本鲭作为同一个种群处理,以满足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本假设、提高该渔业资源的评估质量。而将渔获量控制在4.82×105 t以下则有利于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1, 30(5):866-873.DOI: 10.12024/jsou.20200703093
摘要:为探索帆张网不同网囊网目尺寸对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选择性,于2018年10月在大沙渔场用套网法对5种不同网目尺寸(35、45、55、60和65 mm)网囊进行了选择性对比试验,应用Logistic选择性模型对带鱼选择性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测量带鱼4 265尾,肛长为76~305 mm,平均肛长(167±43)mm;(2)网目尺寸为35 mm时,对带鱼无选择性;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45~60 mm),网囊中带鱼优势肛长总体上大于套网;网目尺寸为65 mm时,套网和囊网中的带鱼肛长分布基本一致;(3)网囊网目尺寸为45、55和60 mm时,带鱼50%选择肛长(L50)分别为171.839、180.562和215.905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60.402、104.861和157.292 mm,L50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4)带鱼网囊网目尺寸(m)与L50的关系为:L50=2.643m+48.491(R2=0.748);(5)以带鱼最小可捕肛长为210 mm计算,即当带鱼50%选择肛长为210 mm时,帆张网对带鱼的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应为61.1 mm。综上分析同时结合目前渔业资源状况可知,为保护当前带鱼幼鱼资源,目前实施的最小网目尺寸55 mm较为适宜,能达到保护幼鱼资源的目的。
2021, 30(6):1034-1046.DOI: 10.12024/jsou.20200603071
摘要:为探究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两种赤潮高发藻适宜生长条件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选取温度(17、20、23、26 ℃)、光照[40、80、120、160 μmol photons /(m2·s)]、磷酸盐(0.1、1.0、5.0、10.0 μmol/L)、初始生物量(1×104、3×104、5×104、7×104 cells/mL)等4个因素4水平试验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对两种微藻叶绿素a峰值质量浓度产生极其显著影响的是磷酸盐(P<0.01),光照、温度、初始生物量未产生显著影响。磷酸盐添加表明,在0.1、1.0 μmol/L低磷环境中,东海原甲藻生物量及稳定性高于中肋骨条藻,高初始生物量消耗磷酸盐后东海原甲藻能够继续生存,中肋骨条藻则细胞丰度持续衰落;在5.0和10.0 μmol/L高磷环境中,中肋骨条藻较东海原甲藻增殖最快,生物量更高。东海原甲藻的荧光参数Fv/Fm、α较中肋骨条藻稳定,表明其光合活性稳定;更小的细胞体积和更大的比表面积使中肋骨条藻于培养初期快速达到峰值,表明其对磷酸盐利用能力强。10.0 μmol/L磷酸盐浓度组,4个荧光参数最大,光合活性最强,更容易发生赤潮。东海原甲藻的光合活性主要受光照的影响,中肋骨条藻的光合活性更大程度受磷酸盐、光照的影响。
2020, 29(4):585-592.DOI: 10.12024/jsou.20190502637
摘要:通过检查东海区283尾野生黄鳍东方鲀(Takifugu xanthopterus)样本,发现具有河鲀毒素的黄鳍东方鲀也受到线虫的感染。11月份黄鳍东方鲀体内异尖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通过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DNA鉴定,黄鳍东方鲀组织内寄生的线虫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免疫组学分析发现异尖线虫体内含有河鲀毒素,进一步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异尖线虫体内河鲀毒素含量为425 ng/g,这是首次发现寄生在东方鲀体内的线虫具有河鲀毒素。
2020, 29(4):622-631.DOI: 10.12024/jsou.20190802774
摘要:根据2017和2018年的9月—翌年2月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研究其基础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个体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雄性分别为100~180 mm和40~160 g(n=309尾),雌性分别为80~160 mm和40~160 g(n=304尾),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年间不存在差异。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雄性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年间差异显著(P<0.05),而雌性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性成熟胴长雄性主要集中在大于120 mm的个体,雌性为大于140 mm的个体,并且呈现出较小体型下即可达到性腺成熟的趋势。雌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略快于雄性,并且雌雄个体的体质量生长率年间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两年间采样的剑尖枪乌贼种群为春季和夏季产卵种群,2018年样本中夏季产卵种群的幼体数量较多。因此,研究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动态特征是资源持续开发和渔业管理的基础。
2019, 28(3):365-372.DOI: 10.12024/jsou.20180902400
摘要:角质颚具有稳定的结构特征,是头足类分类的良好材料之一。根据在东、黄海采集的分属3个科6个种类样本(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c、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短蛸Octopus ocellatus和长蛸Octopus variabilis),通过测量其角质颚的形态参数,对不同科类的角质颚进行判别分析,并将原始数据和标准化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枪乌贼和虎斑乌贼的角质颚参数原始数据分别大于杜氏枪乌贼和神户乌贼,而标准化后的结果正好相反;短蛸的角质颚参数无论在标准化前后均大于长蛸;在角质颚原始数据中选出10个用于最终的判别分析,上头盖长、下脊突长、下翼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差异。3个科总判别成功率为92.8%;在角质颚标准化数据中选出7个用于最终的判别分析,上头盖长/胴长、下侧壁长/胴长、下翼长/胴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差异,3个科总判别成功率为98.1%。由此可见,对角质颚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判别正确率。
2019, 28(6):943-952.DOI: 10.12024/jsou.20190202529
摘要:鱼类耳石外部形态变化与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2017年9月—2018年3月间在东、黄海外海采集的335尾蓝点马鲛样本,以耳石长、耳石宽、背长、背宽、腹喙长和基叶长为基本形态学参数,运用函数拟合、方差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蓝点马鲛耳石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点马鲛耳石呈乳白色,近似长方形,背面外凸、正面内凹,外部有较多突起的小齿,呈锯齿状,整体弯曲呈现瓦状。左右矢耳石没有显著性差异。蓝点马鲛耳石质量及6项形态参数指标均与叉长有着显著的关联,均为幂函数拟合结果最优。随着蓝点马鲛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叉长变化差异显著,耳石的总长度不断增加,而背区和腹区不断向耳石中心缩小,后区长度增加,翼长也不断增加,总体上呈现纵向缩小,横向增长的趋势且在350~400 mm时的生长与其他叉长组有着显著的不同。
2018, 27(4):594-602.DOI: 10.12024/jsou.20170902129
摘要: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根据2015年采集的47尾虎斑乌贼和87尾神户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表明,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除了下头盖长/胴长,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角质颚在雌雄群体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虎斑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5.7%,神户乌贼为94.3%,总判别正确率为94.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两种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虎斑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83.0%,神户乌贼为83.9%,总判别正确率为83.6%。分雌雄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93.8%,雌性为96.6%。研究认为,乌贼类角质颚形态同样可用于种类判别。
2017, 26(3):432-439.DOI: 10.12024/jsou.20160801846
摘要:利用 2015 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季节在东海区标准断面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对5项营养盐综合分析研究了营养盐表层、10 m层、底层的含量变化及其随季节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含量均值最高都在底层,几乎都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趋势。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于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含量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夏季 > 春季,硅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夏季 > 冬季 > 秋季 > 春季。东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往往受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同时控制,浓度大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