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4(2):434-442.DOI: 10.12024/jsou.20241104692
摘要:为了深入探究东海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状况,利用2020—2024年东海海域拖网渔船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进行生物学测定与分析,使用ELEFAN方法与长度渔获曲线法对生长与死亡参数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剑尖枪乌贼的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个体幂指数系数b值小于3,表现出负异速生长特征;雌性个体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长曲线曲率K值反映出东海海域更适合雌性个体生长;雌性和雄性的死亡系数差别不大,表明开发程度较为一致。研究表明,东海剑尖枪乌贼的生长存在年间和性别间差异,相比北部湾海域,东海海域更适合剑尖枪乌贼生长。此外,资源开发率大于0.5,种群资源有过度开发风险。本研究可为东海剑尖枪乌贼的资源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其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支持。
2022, 31(3):658-669.DOI: 10.12024/jsou.20220303761
摘要:根据2017—2020年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调查数据,分析剑尖枪乌贼的生物学特征,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研究该海域剑尖枪乌贼的生长特性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年采样期间,雌性剑尖枪乌贼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分别为80~160 mm和10~170g,年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性分别为60~180mm和10~170g,存在年间显著性差异(P<0.01)。协方差分析表明,2017、2020年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差异显著(P<0.05),2018、2019年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性成熟胴长与性腺成熟度存在年间差异,且雌雄性成熟胴长均随水温增加而增加,反之则减少。GAM结果表明,胴长与25m深处水温交互作用并引入年份和季节因子的模型(M9)是最优模型,雄性生长和性成熟过程较雌性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年份对于雄性的影响更大,而雌性受25m深处水温的影响较大。剑尖枪乌贼的生长和性成熟与周围环境变动密切相关,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受环境变动影响和个体生存机制的制约,在160mm胴长处,剑尖枪乌贼雄性较雌性存在更明显的大小两种体型的群体。本研究有助于剑尖枪乌贼资源的有效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并为其资源评估提供依据。
2020, 29(4):622-631.DOI: 10.12024/jsou.20190802774
摘要:根据2017和2018年的9月—翌年2月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研究其基础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个体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雄性分别为100~180 mm和40~160 g(n=309尾),雌性分别为80~160 mm和40~160 g(n=304尾),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年间不存在差异。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雄性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年间差异显著(P<0.05),而雌性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性成熟胴长雄性主要集中在大于120 mm的个体,雌性为大于140 mm的个体,并且呈现出较小体型下即可达到性腺成熟的趋势。雌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略快于雄性,并且雌雄个体的体质量生长率年间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两年间采样的剑尖枪乌贼种群为春季和夏季产卵种群,2018年样本中夏季产卵种群的幼体数量较多。因此,研究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动态特征是资源持续开发和渔业管理的基础。
2019, 28(3):344-356.DOI: 10.12024/jsou.20181202467
摘要:大洋性鱿鱼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始于1989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远洋鱿钓渔业已经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规模和产量最大的国家。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持续对三大洋的大洋性鱿鱼资源进行生产性调查,一批新资源、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并得到商业化捕捞。根据2003—2017年我国鱿钓船对三大洋公海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对其基础生物学、资源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等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初步了解重要经济鱿鱼资源特性。研究概述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开发世界大洋性鱿鱼资源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认为,通过对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三大洋7个渔场的大洋性鱿鱼资源进行生产性调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新增作业海域超过1×107 km2,估计新增渔场的资源蕴藏量在500万t以上,初步掌握了渔获个体大小等基础生物学特性、资源丰度空间分布及其与海表面温度的关系,发现不同作业渔场的渔获个体差异明显,渔场形成的适宜海表面温度有较大差异。研究建议,为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鱿鱼资源,建议开展系统科学的渔业资源国际合作调查,开展基于硬组织的大洋性鱿鱼年龄与生长、群体结构、生活史过程、洄游分布、高精度的渔情预报以及大洋性鱿鱼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
2016, 25(2):237-245.DOI: 10.12024/jsou.20150301378
摘要: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ores) 是3个热带金枪鱼鱼种之一,也是我国远洋金枪鱼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研究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14°1S-11°41N,158°43E-128°24W)采集的229尾雌性黄鳍金枪鱼样本,基于组织切片法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熟度以Ⅰ、 Ⅱ期为主,性成熟个体占样品总数的36.7%;运用Logistic模型拟合的性成熟比率(P)与叉长(LF)关系曲线(成熟度曲线)方程为P=1/(1+e[-0.072(LF-138.13)])=,对应的50%性成熟叉长为138.13 cm;在南半球,纬度越高,性成熟比率和性腺成熟指数越高。东太平洋和中西太平洋(以150°W为界)黄鳍金枪鱼群体的成熟度表现出区域性差异,东太平洋群体的成熟进程比中西部快,且产卵活动存在季节性差异。东太平洋和中西太平洋群体成熟度的性腺成熟指数变化规律相似。比较肉眼观测法和组织切片法,发现肉眼观测法对Ⅱ、Ⅴ期的判断准确率较高,对Ⅰ、Ⅳ期的判断准确率低。
2015, 24(4):594-602.
摘要:根据我国国家金枪鱼渔业观察员2012年10月-2013年1月和2013年10月-2014年2月两个阶段在印度洋中西部采集1233尾黄鳍金枪鱼的样本, 对其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主要分析黄鳍金枪鱼纯重、叉长、性比、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等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雌性雄性叉长-纯重关系式分别是W=7×10-6L3.244 和W=6×10-6L3.197;(2)雌雄之比为0.74:1, 达到性成熟的雌雄个体性别比为0.69:1;(3)雌性性腺指数为 0.39~5.92, 在雌性个体中性腺指数大于 2的占52.03%;雄性性腺指数为 0.44~3.37, 在雄性个体中性腺指数大于 2的占31.43%。(4)雌、雄性成熟叉长的 Logistic 曲线分别是P=1/[1+e0.08276×(122.991-FLm)]和P=1/[1+e0.03767×(118.618-FLm)];(5)采样期间(10月至翌年2月)雌、雄性个体分别在12月和1月的性成熟率达到最高, 在2月份性成熟率最低;(6)根据体长分布推算, 叉长为115 cm可以作为黄鳍金枪鱼个体分为大小两个群体的基准, 雌雄样本中大个体所占比例分别是63.13%和75.40%, 两个群体中, 雌雄个体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印度洋西部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 为我国进一步开发该种渔业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2014, 23(3):429-434.
摘要: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被广泛地应用于诱集捕捞金枪鱼类。鲯鳅作为漂流FAD诱集鱼群中最为常见的兼捕种类之一,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种群结构,对于合理保护该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13年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科学观察员在5°N~10°S,145°E~170°E海域内收集的189尾鲯鳅样本,对其叉长分布、性比、性成熟度及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鲯鳅叉长范围为10.0~126.3 cm,优势叉长为70.0~100.0 cm,占总数的66.7%;雌雄性别比为4.1:1;样本以性成熟(Ⅴ~Ⅵ期)个体为主,占总数的73.6%,50%性成熟叉长(L50)为49.95 cm;76.0%的样本为空胃,而实胃中频现其它常见的小型随附鱼种,如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幼鱼、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六带鲹(Caranx sexfasciatus)、疣鳞鲀(Canthidermis maculata)和单角革鲀(Aluterus monoceros)。渔业生物学信息表明漂流FAD下的鲯鳅群体以性成熟的大型个体为主,FAD对于雌鱼具有更强的聚集效果,觅食是鲯鳅游向漂流物的可能动机之一。
2012, 21(1):110-115.
摘要: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AR 3区体长范围及平均体长均大于AR 1和AR 2区。3个研究小区体长和壳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AR 1和AR 2区壳长范围和平均壳长较为接近,但AR 3区平均壳长大于AR 1和AR 2区。(2)AR 1和AR 2区的南极磷虾抱卵雌体体长与壳长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AR 1区和AR 2区与AR 3之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3)AR 1平均体重较另两个区大,AR 2区最小,3个研究小区的体重范围均有所差异,且体重分布及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4)AR 1和AR 2区摄食等级较为相似,Ⅰ级的比例较高,Ⅱ级至Ⅳ级比例依次减少;AR 3区Ⅰ级的比例也最高,但Ⅱ级和Ⅳ级的比例相当,Ⅲ级比例相对较低。3个研究小区摄食等级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南极磷虾的补充状况提供参考。
2012, 21(2):280-287.
摘要:根据我国鱿钓船多年在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生产调查所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对3个不同作业海区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胴长范围分别为209~1 149 mm、166~837 mm和204~429 mm,优势胴长分别为250~400 mm、300~450 mm和250~350 mm,对应的渔获物中雌雄性比平均值分别为3.87∶1、2.50∶1、3.75∶1。根据胴长组成以及性成熟,认为秘鲁外海存在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群体,智利外海以中型群体为主体并存在少量的大型群体,哥斯达黎加外海以小型群体为主体并存在少量的中型群体。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体重与胴长关系式的生长参数b值为3.06~3.17,而哥斯达黎加外海为2.57~2.63。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性腺成熟度均以Ⅰ级和Ⅱ级为主,而哥斯达黎加外海则以Ⅱ、Ⅲ和Ⅳ级为主。各月间摄食等级差异变化较为显著,但基本上以0~2级为主体。研究表明,3个海区茎柔鱼种群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总体上有所差异。
2011, 20(3):363-367.
摘要:鼠尾藻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褐藻,营养价值较高,藻胶含量少,是海参的最佳天然饵料。随着海参、鲍鱼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野生鼠尾藻的产量渐渐满足不了生产需求。鼠尾藻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正在各地悄然兴起。鼠尾藻在医药、保健及化学工业等行业中又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综述了影响鼠尾藻生长、繁殖、营养等多种条件及关于鼠尾藻营养成分、种群遗传、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今后鼠尾藻的研究发展趋势,旨在为鼠尾藻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