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4(1):12-24.DOI: 10.12024/jsou.20241004664
摘要:低温严重影响温水性和热水性鱼类的生长、繁殖和抗病等生命活动。随着气候变化,低温对鱼类生理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大,研究鱼类耐低温的分子机制对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鱼类耐低温的生理生化基础、鱼类响应低温信号的分子通路和鱼类低温相关的遗传分析3个方面对鱼类耐低温的组织细胞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在面对寒冷环境时,鱼类会通过改变脂肪酸组成、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方式来保护细胞免受低温损伤,从而应对低温带来的压力。同时,鱼类响应低温的分子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这些通路的激活和抑制与鱼类的耐低温能力密切相关。鱼类耐低温的分子机制研究在水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鱼类耐低温的分子基础逐渐被揭示。基因标记选择技术和基因组学分析为筛选低温耐受相关基因提供了重要工具,帮助推进耐寒鱼种的培育。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鱼类如何适应环境变化,还将为水产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养殖效率开辟新的路径。
2024, 33(1):77-85.DOI: 10.12024/jsou.20230204098
摘要:脯氨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调节物质,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脯氨酸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高盐耐受性的影响,本研究对缢蛏进行高盐(32)胁迫,并在高盐条件下添加外源氨基酸,对比不同条件处理下缢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脯氨酸转运基因表达水平。高盐胁迫下,3种游离氨基酸显著上升,其中,脯氨酸含量积累最多,并始终处于高水平合成状态;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排氨率升高;脯氨酸转运基因SLC6A7-1和SLC6A7-2表达显著上升。当添加外源脯氨酸后,脯氨酸含量积累更多,在72 h时达到了峰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显著增加,排氨水平显著下降;脯氨酸转运基因SLC6A7-1表达先上升后下降,而SLC6A7-2一直处于高表达状态,在24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结果表明,脯氨酸可以促进缢蛏体内大分子蛋白合成,为缢蛏高盐适应性生存提供更多能量。本研究为深入探究脯氨酸调控海洋贝类高盐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16, 25(4):515-521.DOI: 10.12024/jsou.20160101635
摘要:为了探明缢蛏生长性状与耐温、耐高盐性能的关系,在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的基础上,于2014年获得了27个生长性状差异的家系,对各家系前期3个月的生长性能测定后,得到了生长优势家系5个,生长速度平均家系17个,生长劣势家系5个,再经过3个月的室外培育至幼贝后,将前期生长优势和生长劣势家系取出。预实验确定了缢蛏半致死温度、盐度分别是36.5℃和35.8。以群体繁育的缢蛏作为实验对照,将各家系分别培育在盐度正常、水温为36.5℃和水温正常、盐度为35.8的环境中。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各家系存活率,结果表明:在半致死温度和盐度条件下,生长优势家系存活率高于生长劣势家系,且不同家系间耐温、耐高盐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耐热、耐高盐性能最强的家系比最差的家系分别高了74%和50%,初步获得了耐高温和耐高盐的家系,为如何获得生长性状优良且抗逆性强的缢蛏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2, 21(2):204-211.
摘要:在5、10、25、40及45这5种盐度梯度下,对大黄鱼初孵仔鱼、开口仔鱼、卵黄囊消失仔鱼、油球消失仔鱼、稚鱼和30日龄幼鱼的耐盐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死亡时间及72 h半致死盐度等耐盐指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大黄鱼早期各发育阶段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30日龄幼鱼为5.5~41.0,卵黄囊消失仔鱼为6.8~23.3,开口仔鱼为8.2~39.4,稚鱼为9.3~26.7,初孵仔鱼为18.9~33.1。表明30日龄幼鱼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尤其能在较低盐度(5.5)的环境中生活,为大黄鱼的淡化养殖及白点病的淡水浴治疗提供了依据。在正常海水盐度和不投饵状态下,各发育阶段的半数死亡时间,即饥饿不可逆点为:初孵仔鱼(8.6 d)>开口仔鱼(6.5 d)>30日龄幼鱼(5.5 d)>卵黄囊消失仔鱼(4.6 d)>稚鱼(4.0 d)>油球消失仔鱼(1.8 d)。此结果说明在仔鱼开口后应加强外源性营养的投喂,将有助于提高幼体对低盐度的耐受性及其成活率。
2012, 21(3):374-381.
摘要:研究了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Cu2+和Zn2+的耐受力、吸附率和吸附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u2+和Zn2+对波吉卵囊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影响显著(P<0.05)。Cu2+和Zn2+含量的升高,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抑制增大,使叶绿素a含量下降;当Cu2+和Zn2+的含量分别小于0.001 mg/L和0.010 mg/L时,对波吉卵囊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u2+和Zn2+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96hEC50分别为0.229 mg/L和17.390 mg/L。Cu2+含量为1.000 mg/L和Zn2+含量为50.000 mg/L的组合,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抑制率为103.881%。Cu2+对波吉卵囊藻的毒性大于Zn2+。波吉卵囊藻对Cu2+和Zn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当藻细胞含量为2.291×108 ind/L时,对Zn2+的吸附率为81.444%;含量为2.891×108 ind/L时,对Cu2+的吸附率为52.521%;吸附量分别为9.469 mg/g(5.208×10-9 mg/ind)和2.914 mg/g(1.603×10-9 mg/ind),对波吉卵囊藻不会产生明显毒性。
2012, 21(4):516-523.
摘要:通过高温刺激 (32 ℃) 获得褐牙鲆的耐热群体和热敏感群体,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和微卫星技术筛选与褐牙鲆耐热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分析了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81对AFLP引物组合和42对微卫星引物进行耐热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结果表明:1个AFLP位点 (A3) 在热敏感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耐热群体,与耐热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到-0.453;4个AFLP位点在耐热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热敏感群体,与耐热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P<0.01);微卫星引物Po25A和205TUF扩增出的位点S1和S2与耐热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和-0.398。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耐热群体与热敏感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当。研究的结果不仅为褐牙鲆的耐高温选育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可以为鱼类抗逆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2012, 21(6):971-975.
摘要: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N)、佛罗里达亚种(F)及其正交子代(N♀×F♂)和反交子代(F♀×N♂)幼鱼的耐低温限度、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20 ℃,降温速率为2 h/℃时,北方亚种的半致死低温最低为(3.10±0.17) ℃,佛罗里达亚种最高,为(5.05±0.21) ℃,正、反交子代介于两亲代群体之间,分别为(4.80±0.06) ℃和(4.20±0.17) ℃,对4种鱼的半致死低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种大口黑鲈的半致死低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封闭式流水装置测定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正反交子代的昼夜平均耗氧率分别为0.136 8 mg/(g·h)、0.1811mg/(g·h)、0.168 1mg/(g·h)和0.138 8 mg/(g·h),4个群体的昼夜平均耗氧率差异不明显。窒息点测定显示佛罗里达亚种的窒息点最高为0.4 mg/L,北方亚种的最低为0.33 mg/L,4个群体在窒息点上差异不显著(P>0.05)
2003(2):97-101.
摘要:在实验条件下,对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进行了耐盐驯化实验。经过6d的驯化(盐度10时2d、18时2d、28时2d),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耐盐致死指标均显著高于未驯化对照组。在海水(盐度28)和淡水(盐度0)中的生长对比实验表明:尼罗罗非鱼在淡水中的瞬时增重率和绝对增重率都显著地高于海水组,而以色列红罗非鱼在海水中的瞬时增重率和绝对增重率均显著地高于淡水组。实验表明,经过从低盐度到高盐度的梯度驯化,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均可适应一定盐度的咸水,以色列红罗非鱼在海水中的养殖性能较佳。
2003(3):205-208.
摘要:在0、15、25及32四种盐度梯度下,测试了以色列红罗非鱼仔鱼、稚鱼及幼鱼的耐盐性。结果表明:以色列红罗非鱼的耐盐性高于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低于佛罗里达红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与莫桑比克和尼罗罗非鱼的杂交种相当。以色列红罗非鱼的耐盐性与其日龄有关,日龄越大,其耐盐性越强。幼鱼与仔、稚鱼间耐盐性存在极显著差异,仔鱼和稚鱼间耐盐性差异不显著。几种耐盐指标中,ST50最灵敏,MST和BT次之,MLS-96和死亡率较差。
1997(2):90-95.
摘要:(1)真鲷初孵仔鱼的高温和低盐耐力分别为30℃和3.8‰,随饥饿程度加剧,耐力逐渐下降至27℃和6.5‰,投饵仔鱼随着发育推进,耐高温能力增强,耐低盐耐力出现波动。(2)真鲷早期仔鱼的低盐耐力和浮力变化与仔鱼体内水分含量有关。(3)开口后3日龄和PNR是真鲷仔鱼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期,其对高温和低盐耐力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