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5):1064-1073.DOI: 10.12024/jsou.20240404498
摘要:为了探究水流对鱼类体色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流速水流养殖下斑马鱼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相对于低流速(0.010 m/s),在高流速(0.022 m/s)下养殖斑马鱼3个月后,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鱼体尾部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结果显示高流速组斑马鱼皮肤黑色素细胞标记基因kita、mitfa和tyrp1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黄色素细胞标记基因csf1ra显著降低,虹彩细胞标记基因pnp4a无显著变化,表明高流速水流诱导黑色素细胞而抑制黄色素细胞的形成。RT-qPCR结果显示,相比于低流速组,高流速组斑马鱼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形成抑制因子基因asip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与黑色素细胞形成相关的黑皮质素受体基因mc1r、阿黑皮素原基因pomca无显著性变化,视黄酸合成相关的视黄醛脱氢酶基因raldh2和raldh3显著下调,提示水流刺激可通过降低asip1的表达来诱导黑色素细胞形成;水流刺激瞬时受体通道蛋白基因trpv4和压电式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基因piezo2的表达上调,而piezo1无显著性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水流能诱导斑马鱼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可能是通过皮肤机械力感受蛋白Trpv4或Piezo2介导水流刺激减少asip1表达的结果。Asip1除了调控黑色素细胞形成以外还调控脂肪的积累,相比于低流速组,高流速组斑马鱼肥满度也显著下降,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到甘油三酯分解代谢、高密度脂蛋白颗粒、脂质结合等条目,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有: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PPAR信号通路、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RT-qPCR检测与脂肪代谢相关的脂肪酸过饱和酶2基因fads2显著上调,瘦素基因lep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水流可能通过Asip1影响Fads2进而影响脂肪降解。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水流对鱼类体色的影响,为理解目前越来越普遍的流水养殖对鱼类体色和肥满度的影响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2022, 31(3):729-738.DOI: 10.12024/jsou.20211203646
摘要:为了解山东近海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体长和体质量等生物学特征,基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5月、8月山东近海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星康吉鳗样本,研究了星康吉鳗体长、体质量组成以及肥满度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其体长-体质量关系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山东近海星康吉鳗的体长、体质量、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以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冬季航次星康吉鳗的平均体长、体质量显著小于其他3个航次(P<0.05)。肥满度季节间差异显著,夏季肥满度显著大于其他季节。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表明,季节和水域对星康吉鳗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a具有显著的影响。最优模型中,参数b的估计值为3.27,参数a在不同季节和海区的变动范围为4.78×10-4~5.68×10-4,其中夏季的a值最大,秋季和冬季次之,在春季最小;Ⅲ区(水深>50m)最大,Ⅰ区(水深<30m)次之,Ⅱ区(30m≤水深≤50m)最小。星康吉鳗体长-体质量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的季节和水域变化可能与其洄游习性、摄食强度以及饵料丰度等有关。未来研究应充分考虑体-体质量关系参数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为种群评估模型提供精确参数。
2019, 28(4):511-518.DOI: 10.12024/jsou.20180602342
摘要:分析“蟹龙宫”饲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一个蜕壳周期的蜕壳与生长情况。结果发现:“蟹龙宫”饲养中华绒螯蟹蜕壳后体质量平均增长率为33.19%,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和体高的平均增长率为12.12%~14.97%,平均蜕壳间期为59.35 d。蜕壳前平均肥满度达60.84%,头胸甲的色度值(RGB)平均为109.17,蜕皮激素(EH)含量达14.18 IU/mL。试验河蟹在蜕壳前生长性状、EH含量和蜕壳间期长短与蜕壳后的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蟹龙宫”的个体养殖系统中,中华绒螯蟹的肥满度达60%,蜕皮激素含量升至14 IU/mL时会启动蜕壳。
2013, 22(6):862-867.
摘要:为研究鲚鱼幼鱼的机体代谢与营养情况,以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 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幼鱼形体指标,消化酶的活力和含量以及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成分,比较其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成分的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并探讨生态习性差异对其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刀鲚幼鱼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比湖鲚幼鱼的低,脂肪酶活力是湖鲚幼鱼脂肪酶活力的3倍,肝脏内未累积过多的脂质过氧化物有害物质。(2)刀鲚幼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例达到16.13%,是湖鲚幼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例的1.5倍,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低于湖鲚幼鱼(P<0.05)。(3)刀鲚幼鱼肌肉中检测出21种脂肪酸,湖鲚幼鱼肌肉中检测出17种脂肪酸,湖鲚幼鱼体内没有检测出C22∶1、C24∶1、C20∶3n-6和C20∶4n-6脂肪酸。湖鲚幼鱼肌肉中的∑n-3、∑n-6以及∑n-6/∑n-3比例都比刀鲚幼鱼的高,但是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比例显著低于刀鲚幼鱼(P<0.05)。
2011, 20(6):814-819.
摘要:为了解饥饿胁迫对鲤形体、鱼体生化成分及血液生理的影响,在18~22 ℃条件下对鲤进行了0 d、10 d、20 d、30 d的饥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鲤饥饿时间的延长,肥满度、肠体比、肝体比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鲤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呈现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粗蛋白呈现下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血糖含量先下降后稳定下来。说明短期饥饿胁迫使鲤形体发生一定改变、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鲤首先动用肌肉中的脂肪,再动用蛋白质来维持体内的正常代谢,同时血液生理指标也发生与饥饿相适应的变化。
2009(6).
摘要:根据室内工厂化养殖斑节对虾的体长和体重数据,对其生长特性及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1.475×10-5L 2.9925,b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其生长分快速生长期(42~70日龄)、稳定生长期(70~98日龄)、生长衰老期(98日龄以后)3个时期,各生长阶段的肥满度差异显著(P<0.05),生长早期(70 日龄左右)和后期(126 日龄后)较高(1.462~1.470),中期(84~112 日龄)较低(1.378~1.413).拟合出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Lt=113.22 [1– e -0.0145 ( t – 23.71) ], Wt=20.66 [1– e -0.0145(t–23.71) ]2.9925,体重生长拐点出现在99.3 d左右.根据研究结果,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就预防病害和促进生长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2008(2):182-186.
摘要:在野外自然海区取100尾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as hasta),挑选体重一致、健康无病的虾虎鱼做实验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尾,投放到3个室内流水玻璃纤维钢水族箱中,以冻虾喂养30 d后称重、取样.在捕获野生虾虎鱼同一水域取同样规格的矛尾复虾虎鱼24尾,进行同样的称重、取样和分析,比较研究野生虾虎鱼和养殖虾虎鱼体组成及形态学的异同.结果表明:野生组全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而肌肉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组与野生组矛尾复虾虎鱼在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I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组全鱼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例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肝脏脂肪酸组成方面,野生虾虎鱼的C18:2n-6和C18:3n-3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虾虎鱼(P<0.05),而养殖虾虎鱼的C22:6n-3(DHA)比例显著高于野生虾虎鱼(P<0.05).野生和养殖组C20:5n-3(EP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2008(3):321-326.
摘要: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饵料驯化期细鳞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了4个养殖密度(1 000、5 000、10 000、15 000 尾/m2),试验期间依次投喂水蚯蚓→水蚯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的驯养方法,逐步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经过40 d的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对细鳞鱼稚鱼的存活率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养殖密度对肥满度(CF)、特定生长率(SGR)和变异系数(CV)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密度组的死亡率分别为32.8%,28.7%,16.0%和19.3%,肥满度为0.85~0.97,SGR平均值为4.40%,体重变异系数为11.59%~16.89%,体长的变异系数为37.05%~48.48%.研究结果表明饵料转化期的细鳞鱼稚鱼(2.80±0.01 cm)完全可以在较高的养殖密度下进行培育.
1994(3):112-120.
摘要:本文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度太湖人工放流鲢、鳙以后的捕捞产量、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1992年太湖鲢、鳙鱼种的放流量为923×104尾,252.16t.该年鲢、鳙捕捞产量为1379.71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9.99%。1993年2种鱼的放流量增加为1132×104尾,354.24t,捕捞产量上升为1670.10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11.87%。1984年以来,十年间放流鲢、鳙鱼的年平均产量达1450.8t,已接近五十年代鲢、鳙天然资源渔产量的最高记录。表明太湖人工放流鲢、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稳定和提高太湖鱼产量有积极作用,在调整和改善太湖水产资源的合理结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太湖的环境条件、浮游生物的丰盛程度和鲢、鳙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的分析,认为鲢、鳙还有增产的潜力,还可适当增加放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