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始初小头虫再生的影响

      2024, 33(3):552-561.DOI: 10.12024/jsou.20230204074

      关键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环节动物小头虫Wnt通路抑制剂再生增殖细胞
      摘要 (378)HTML (39)PDF 5.49 M (612)收藏

      摘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涡虫等多种生物的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环节动物始初小头虫(Capitella teleta)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小头虫再生的影响。将截断损伤后的样本持续浸泡于30 μmol/L浓度外源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XAV-939中,发现小头虫的再生受到了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再生速度明显减慢,且不能形成正常的再生芽基组织,通过神经和肌肉标记发现Wnt信号通路被抑制后,小头虫再生过程中的神经和肌肉生长也受到了影响。后续通过EdU (5-Ethynyl-2’-deoxyuridine)标记发现抑制剂处理组样本的增殖细胞数量显著少于正常组样本,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后会影响小头虫再生过程中的增殖细胞产生,从而调控小头虫的再生过程。在几种典型物种中Wnt通路调控再生的比较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在刺胞动物和冠轮动物全身再生中的功能相对保守。

    • 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到仔虾营养物质变化分析

      2023, 32(2):348-356.DOI: 10.12024/jsou.20220203718

      关键词: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仔虾营养成分
      摘要 (1013)HTML (1837)PDF 1.95 M (1313)收藏

      摘要:为探究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发育到仔虾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情况,分别对澳洲淡水龙虾前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孵化准备期受精卵及初孵仔虾的营养成分组成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表明:水分含量随着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仔虾而显著升高,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灰分含量以初孵仔虾最高;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均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在AA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Leu,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Ile。在C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也是Met+Cys,前无节幼体期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复眼色素形成期之后的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Ile。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的EAAI随着受精卵发育到初孵仔虾而显著降低。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和初孵仔虾共测出主要脂肪酸10种,初孵仔虾的PUFA及DHA含量显著低于受精卵,EPA+DHA含量却显著高于受精卵。综上,澳洲淡水龙虾初孵仔虾灰分及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受精卵,故在澳洲淡水龙虾仔虾开口饵料配制中可考虑适当提高磷酸二氢钙及EPA+DHA的添加量。

    • 饲料中添加蛹肽粉或蝇蛆粉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22, 31(4):906-914.DOI: 10.12024/jsou.20210403393

      关键词:拟穴青蟹蛹肽粉蝇蛆粉生长体成分消化酶活性
      摘要 (3804)HTML (289)PDF 1.03 M (2447)收藏

      摘要:为探讨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蛹肽粉和蝇蛆粉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的蛹肽粉和蝇蛆粉,饲喂拟穴青蟹幼蟹45 d。结果表明:蛹肽料组拟穴青蟹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基础料组和蝇蛆料组,蛹肽料组拟穴青蟹幼蟹成活率显著高于基础料组;基础料组拟穴青蟹幼蟹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蛹肽料组和蝇蛆料组,粗蛋白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结果,拟穴青蟹幼蟹粗脂肪含量基础料组>蝇蛆料组>蛹肽料组,拟穴青蟹幼蟹蛋白酶活性基础料组<蝇蛆料组<蛹肽料组,淀粉酶活性表现出与蛋白酶活性相同的结果,脂肪酶活性则为蛹肽料组与蝇蛆料组显著高于基础料组。拟穴青蟹幼蟹饲料中添加蛹肽粉和蝇蛆粉对促进幼蟹生长、提高其免疫力具有切实可行性。

    • 船舶压载水与沉积物细菌多样性比较分析

      2018, 27(3):386-391.DOI: 10.12024/jsou.20180110005

      关键词:压载水沉积物细菌高通量测序技术
      摘要 (2633)HTML (368)PDF 1.35 M (2054)收藏

      摘要: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微生物进行测序,共获得67 255条有效序列,736个OTU,通过生物信息分析,研究了压载舱中沉积物和压载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可培细菌总数较压载水中可培细菌总数高3个数量级。压载水中优势类群是变形菌(Proteobacteria 70.20%)、拟杆菌(Bacteroidetes 13.38%)、放线菌(Actinobacteria 10.33%)和Marinimicrobia_SAR406_clade 2.81%。压载舱中沉积物的优势类群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 95.45%)、厚壁菌(Firmicutes 2.23%)。

    • 翘嘴鲌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特征分析

      2015, 24(1):1-11.

      关键词:翘嘴鲌人工雌核发育微卫星RAPD纯合度
      摘要 (4417)HTML (0)PDF 1.81 M (3144)收藏

      摘要:通过异源精子冷休克技术获得翘嘴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meio-G1)、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代(meio-G2),以太湖野生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为对照群体,采用微卫星(SSR)标记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标记分析了3个群体的遗传特征.SSR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在meio-G1、meio-G2和对照组3个群体中,分别扩增到38、16和4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66 7、1.333 3和3.916 7,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430 6、0.333 3和0.675 0,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569 4、0.666 7和0.325 0.3个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43 0、1.000 0和0.571 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eio-G1和对照组聚为一支,meio-G2单独聚为另一支.RAPD结果显示,14个引物在3个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数分别为74、61和64,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3.51%、0和51.56%,按照Neis指数统计的3个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801 8、1和0.846 0,meio-G2的基因组DNA同质性远高于meio-G1和对照组.两种分子标记结果均表明,meio-G2的纯合度、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均高于meio-G1和对照组,且个体间的基因型完全一致,是良好的育种材料.

    • 团头鲂红体色突变体的发现及其种质遗传分析

      2015, 24(3):326-333.

      关键词:红色团头鲂形态学微卫星标记线粒体种质鉴别
      摘要 (3707)HTML (0)PDF 1.50 M (3528)收藏

      摘要:以自然环境下发现的5尾红色鳊鱼(雌鱼3尾,雄鱼2尾)为材料,进行种质遗传鉴别。形态可数性状测定显示,红色鳊鱼胸鳍条数为14,背鳍和臀鳍棘数均为2,而其他6群体鳊鲂鱼类(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广东鲂、团头鲂、厚颌鲂和长春鳊)的胸鳍条数为16-19,背鳍和臀鳍棘数均为3。对9项形态学可量比例参数和20项框架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红色鳊鱼突变体在这些形态上与团头鲂较近。微卫星聚类分析发现,红色鳊鱼突变体首先与团头鲂聚类,遗传距离最近,为0.309 4,与长春鳊的遗传距离最远,为3.743 9。最后,通过线粒体COX1和COX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这5尾突变体与团头鲂的遗传相似度高达99%,与三角鲂、长春鳊、大眼华鳊、翘嘴鲌、蒙古鲌、鲫、鲤和斑马鱼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95%、95%、94%、94%、93%、86%、86%和82%,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红色鳊鱼突变体首先与团头鲂聚类,表明红色鳊鱼突变体与团头鲂间存在极近的亲缘关系,应属于团头鲂的体色突变类型。团头鲂红色突变体可为团头鲂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宝贵的研究材料。

    •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和鱼体成分的影响

      2014, 23(6):863-866.

      关键词:河川沙塘鳢开口饵料鱼体成分
      摘要 (4096)HTML (0)PDF 653.02 K (3130)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的仔鱼生长和鱼体成分的影响,选择4种开口饵料,分别为经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蛋黄、轮虫+小型枝角类和鱼苗专用开口配合饲料。通过15 d的投喂实验,选出最适口的开口饵料。实验表明,经过15 d的投喂以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最为适合,其平均体长为8.759 mm,平均体重为0.050 3 g,成活率为94%,蛋白含量21.65%,脂肪含量1.57%。其次为轮虫+小型枝角类组,蛋黄和鱼苗配合饲料不适合作为开口饵料。

    • 北太平洋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

      2013, 22(5).

      关键词:柔鱼早期生活史摄食生长和死亡补充量
      摘要 (3260)HTML (0)PDF 0.00 Byte (446)收藏

      摘要:大洋性鱿鱼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种类,具有产完卵后即死亡等特点,其种群资源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补充量的多少,而其补充量主要取决于大洋性鱿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死亡率。柔鱼为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海域,深入了解柔鱼早期生活史过程对于预测其来年资源补充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回顾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柔鱼仔幼鱼的分布、摄食、年龄和生长、自然死亡率以及补充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了柔鱼胚胎生长发育过程和仔鱼形态变化。分析认为,柔鱼早期生活史中从产卵孵化、胚胎发育到仔稚鱼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不被了解的生活史阶段,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该阶段中仔鱼的生长死亡以及环境变化对柔鱼孵化成功率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

    • 盐酸法降解壳聚糖制备特定聚合度壳寡糖(DP=5-7)的研究

      2013, 22(4):634-640.

      关键词:壳聚糖;壳寡糖;酸水解;聚合度
      摘要 (3705)HTML (0)PDF 1.21 M (2738)收藏

      摘要:将壳聚糖置于不同盐酸浓度的反应体系中进行降解反应,制备得到不同聚合度的壳寡糖混合物;采用凝胶过滤法分离混合物,旨在获得特定聚合度(DP=5-6)的壳寡糖。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40 ℃、60 ℃、80 ℃)和不同盐酸浓度(6 mol/L、9 mol/L、11 mol/L)下,壳聚糖均能被有效的降解;不同降解液中各种聚合度壳寡糖组成不一;其中,在9 mol/L盐酸和60 ℃的反应条件下,降解液中壳五糖和壳六糖含量最高,达到16.2%。采用以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 15为介质的层析法,实现了对降解液中壳低聚糖混合物的初步分离,获得主要含壳五糖和壳六糖的组分。该组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除预期的壳五糖和壳六糖外,还含有另一未知化合物。通过 13C和 1H核磁共振分析,并结合专一性壳聚糖酶的酶解实验,对其进行表征和鉴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聚合度为7的壳七糖。

    • 金鱼Dmrt2基因表达分析

      2012, 21(5):701-708.

      关键词:金鱼;Dmrt2aDmrt2b;表达分析
      摘要 (3545)HTML (0)PDF 1.40 M (2987)收藏

      摘要: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Dmrt2基因的两个亚型Dmrt2a和Dmrt2b在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金鱼Dmrt2a cDNA序列的全长为1 755 bp,5′和3′非编码区长分别为188 bp和67 bp,推测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49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金鱼Dmrt2a与其它鱼类Dmrt2a基因聚成一支,与斑马鱼(Danio rerio)、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青鳉(Oryzias latipe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Dmrt2a的同源性分别为85%、61%、58%、58%。荧光定量PCR结果揭示,Dmrt2a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在卵巢中次之,而Dmrt2b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在精巢中次之,二者在肾脏、消化道、肝脏、心脏和脑中都有表达,但表达量低;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和仔鱼的Dmrt2a和Dmrt2b表达量变化很大,Dmrt2a在受精后24 h达到最高值,之后表达量降低,而Dmrt2b在孵化后仔鱼中表达量显著增加。

    上一页12
    共2页11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