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5):1053-1063. DOI: 10.12024/jsou.20240204434
摘要:为了筛选可用于遗传选育的标记,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梭鲈快速生长品系F3群体的遗传结构,评估了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吻长、尾柄高、尾柄长)的相关性。遗传结构评估结果显示: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5,观测杂合度为0.746(0.520~0.954),期望杂合度为0.691(0.441~0.8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1(0.412~0.843),群体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基因型与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38个微卫星标记与至少1个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其中HLJSL018、HLJSL021、HLJSL022等21个标记与相应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9个性状检测到2~21个显著相关的微卫星标记,与体长呈显著相关的标记最少(HLJSL039和HLJSL042)(P<0.05);与尾柄高呈显著相关的标记最多(21个),其中HLJSL018、HLJSL021和HLJSL022等11个标记与其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质量呈显著相关的标记有8个,其中HLJSL018和HLJSL067与其呈极显著相关(P<0.01)。以高于总体均值且比例达5%以上为优势基因型的筛选标准,在38个标记共获得195个优势基因型,每个标记获得1~10个优势基因型,其中HLJSL073获得优势基因型最少,HLJSL079获得优势基因型最多。本研究评估了梭鲈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获得了与性状显著相关的标记,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梭鲈遗传选育。
2024, 33(5):1064-1073. DOI: 10.12024/jsou.20240404498
摘要:为了探究水流对鱼类体色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流速水流养殖下斑马鱼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相对于低流速(0.010 m/s),在高流速(0.022 m/s)下养殖斑马鱼3个月后,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鱼体尾部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结果显示高流速组斑马鱼皮肤黑色素细胞标记基因kita、mitfa和tyrp1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黄色素细胞标记基因csf1ra显著降低,虹彩细胞标记基因pnp4a无显著变化,表明高流速水流诱导黑色素细胞而抑制黄色素细胞的形成。RT-qPCR结果显示,相比于低流速组,高流速组斑马鱼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形成抑制因子基因asip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与黑色素细胞形成相关的黑皮质素受体基因mc1r、阿黑皮素原基因pomca无显著性变化,视黄酸合成相关的视黄醛脱氢酶基因raldh2和raldh3显著下调,提示水流刺激可通过降低asip1的表达来诱导黑色素细胞形成;水流刺激瞬时受体通道蛋白基因trpv4和压电式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基因piezo2的表达上调,而piezo1无显著性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水流能诱导斑马鱼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可能是通过皮肤机械力感受蛋白Trpv4或Piezo2介导水流刺激减少asip1表达的结果。Asip1除了调控黑色素细胞形成以外还调控脂肪的积累,相比于低流速组,高流速组斑马鱼肥满度也显著下降,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到甘油三酯分解代谢、高密度脂蛋白颗粒、脂质结合等条目,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有: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PPAR信号通路、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RT-qPCR检测与脂肪代谢相关的脂肪酸过饱和酶2基因fads2显著上调,瘦素基因lep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水流可能通过Asip1影响Fads2进而影响脂肪降解。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水流对鱼类体色的影响,为理解目前越来越普遍的流水养殖对鱼类体色和肥满度的影响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2024, 33(5):1074-1083. DOI: 10.12024/jsou.20231104350
摘要:L-氨基酸氧化酶(LAAO)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免疫蛋白酶,为探究马氏珠母贝LAAO(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 LAAO, PmLAAO)基因序列的特征及其在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刺激后的表达变化,克隆得到了PmLAAO的cDNA全长,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767 bp,共编码588个氨基酸,具有FAD结合域和氨基酸氧化酶的结构域,是氨基酸氧化酶家族的一员。多序列比对结果和系统发育树显示,PmLAAO与双壳类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与加州贻贝的相似度最高。qRT-PCR结果显示PmLAAO在鳃、外套膜、闭壳肌、性腺、消化腺中均有表达,在鳃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在Vp刺激后,PmLAAO在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受刺激后48 h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为新型免疫蛋白酶LAAO在双壳贝类中的功能活性提供了参考。
2024, 33(5):1098-1105. DOI: 10.12024/jsou.20240504546
摘要:为了探究NaHCO3胁迫对草鱼鳃和肝胰脏组织抗氧化酶和组织结构的影响,采用3个NaHCO3浓度组(10, 20, 30 mmol/L)对草鱼进行NaHCO3胁迫,对鳃和肝胰脏组织进行抗氧化酶(SOD、CAT)酶活性测定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草鱼在NaHCO3胁迫下,鳃组织SOD、CAT酶和肝胰脏组织CAT酶在72 h内活力变化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仅肝胰脏组织SOD酶在72 h内活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各实验组中,两组织的抗氧化酶活力相比空白组具有显著差异;相比空白组,实验组的草鱼鳃组织中,鳃丝翻折和褶皱情况严重、扁平上皮细胞PVC严重脱落、线粒体富集细胞MRC肿胀;在肝胰脏组织中,胰脏细胞肿胀、细胞间隙增大、肝细胞核偏移和空泡化减少。研究表明,NaHCO3胁迫会影响草鱼抗氧化水平,并且对草鱼鳃和肝胰脏组织产生组织损伤,随着浓度增大损伤程度加重。本研究可为盐碱水域草鱼的养殖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2024, 33(5):1106-1119. DOI: 10.12024/jsou.20231104347
摘要:为研究水体中添加乳酸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蜕壳及体内钙沉积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淡水中添加0、218、436和654 mg/L的乳酸钙,使水体中含有45.6、84.4、123.2和163.6 mg/L的钙离子(分别记为1# ~ 4#组),对初始体质量为(4.78±0.51) g的中华绒螯蟹雌性幼蟹进行为期90 d(经历2个完整蜕壳周期)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水体乳酸钙浓度的增加,幼蟹的成活率显著上升;(2)随水体乳酸钙含量增加,第一次蜕壳后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第二次蜕壳后幼蟹体质量、壳长和壳宽增长率均随着水体乳酸钙添加显著升高,其中3#组和4#组显著高于1#组;(3)添加乳酸钙对蜕壳间隔无显著差异,但可显著降低幼蟹的残肢率;(4)在钙沉积方面,添加乳酸钙可以显著提高幼蟹第一次蜕壳和第二次蜕壳阶段中血淋巴钙含量以及第一次蜕壳阶段幼蟹肌肉中的钙含量;(5)乳酸钙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es EcR2和es RXR基因的表达丰度;(6)添加乳酸钙对水体pH、氨氮和亚硝酸盐无显著影响,而硬度和碱度随着乳酸钙含量增加而显著上升。综上,水体添加654 mg/L乳酸钙可提高幼蟹成活率、生长性能、组织中钙沉积和蜕壳相关基因表达丰度,并能降低幼蟹蜕壳后的残肢率。
2024, 33(5):1120-1131. DOI: 10.12024/jsou.20231204363
摘要:为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tricta)最适的低盐驯化方式,首先设置盐度0、1、2、3、5等5个梯度测定低盐半致死盐度,获得缢蛏96 h低盐半致死盐度为2.005。以此盐度为驯化目标盐度,设置A、B、C 3种不同驯化方式(A组:等速驯化;B组:交替驯化;C组:梯度驯化)对缢蛏进行盐度16到2的低盐驯化处理,驯化到目标盐度后再进行4 d的适应期;记录3种驯化方式下的存活率、潜泥率,检测各组的耗氧率、排氨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驯化到盐度2时C组缢蛏存活率(88%)及潜泥率(90%)显著大于A、B组;C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高于A、B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驯化到盐度4时达到峰值,且C组显著高于A、B组;丙二醛(MDA)含量在驯化到盐度2时达到峰值,且C组显著低于A、B组。综上所述,梯度驯化(C)组的低盐驯化方式更有益于缢蛏的低盐养殖。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内陆低盐水域海水贝类养殖品种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 33(5):1132-1143. DOI: 10.12024/jsou.20231204366
摘要:肠道菌群在动物的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究种草养虾和稻田养虾两种模式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和肌肉风味的影响,以相同养殖周期不同养殖区域的种草养殖(种草组)和稻田养殖(稻田组)的罗氏沼虾为对象,对其肠道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结构、肌肉氨基酸以及其肌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首先,在虾肠道菌群的门级分类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是两种模式下均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此外,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种草组的特异优势菌门;在属级分类方面: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Candidatus_Hepatoplasma为两者的优势菌属。其次在菌群的多样性分析方面:稻田组的肠道菌群OTUs显著高于种草组,表明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高;对肠道菌群功能的预测亦发现,两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的功能都聚集于新陈代谢调控通路上。最后,在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和肌肉风味评估中证明:两者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总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稻田组肌肉中丝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种草组;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肌肉中的铁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种草组,而铜、锌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种草组;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之,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的肌肉风味更佳且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罗氏沼虾不同健康养殖模式提供技术参考和技术指导。
2024, 33(5):1144-1154. DOI: 10.12024/jsou.20230904313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胰酶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与肝肠组织结构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8.00±0.50) g的大口黑鲈 63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照组只投喂基础饲料,5个实验组添加不同浓度的胰酶(P250组、P500组、P750组、P1000组、P1250组),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实验周期为70 d。结果显示:随着胰酶添加量的增加,鱼体生长性能先升高后下降,其中P750组的终末均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且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含量均有所上升,分别在P500组和P750组最高;P500组和P750组的血清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胰酶添加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P750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最低、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P500组和P750组肝脂空泡化面积显著降低、绒毛宽度显著上升;P500组绒毛数量显著提高。综上,饲料中添加胰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与肝肠组织结构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胰酶呈现剂量效应。综合分析及以增重率为指标,建议大口黑鲈饲料中胰酶适宜添加量为679 mg/kg。
2024, 33(5):1155-1165. DOI: 10.12024/jsou.20240404525
摘要:为了解淀山湖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利用环境DNA技术对淀山湖鱼类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从淀山湖10个站点的环境DNA样本中共检测出7目、12科、36属、43种鱼类,其中6月(夏季)共检测出24种,11月(秋季)32种,大部分种类在淀山湖传统渔业资源调查中均有出现。其中,刀鲚(Coilia nasus)、鲫(Carassius aurat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翘嘴红鲌(Culter alburnus)、鲻鱼(Mugil cephalus)为主要优势种。α多样性分析表明,淀山湖秋季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都高于夏季的平均值,表明秋季鱼类物种相对丰富,多样性较高。站点间鱼类物种差异分析表明,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的站点为S1、S2、S3、S5,均为初级生产力较高、人为干扰较小的站点。研究表明,环境DNA技术检测灵敏度高,可以作为淀山湖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的有效补充手段。
2024, 33(5):1166-1175. DOI: 10.12024/jsou.20240404517
摘要:鱼类的肌间骨与其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鱼类运动能力越强,肌间骨数目可能越多,肌肉脂肪含量可能相对高些。为了探究鄱阳湖短颌鲚是否存在江、湖及湖、湖等洄游的生态类群,在不同月份采集了鄱阳湖不同采样点如千眼桥等地的短颌鲚样本。此外为了探究洄游对刀鲚肌间刺形成的影响,采集了舟山嵊泗、长江口青草沙水库、鄱阳湖刀鲚样本,采用解剖法和常规测量法比较了它们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形态、数目和肌肉蛋白与脂肪含量。结果表明:(1)3月份鄱阳湖瓢头地区短颌鲚的肌间骨数目最少,为(100.67±6.34)根;6月份千眼桥的肌间骨数目最多,为(127.67±6.18)根;(2)鄱阳湖刀鲚肌间骨数为(129.60±0.98)根,极显著高于短颌鲚(110.60±2.97)根;(3)同为刀鲚,鄱阳湖的肌间骨数目极显著高于青草沙的(113.67±3.29)根,但低于嵊泗的(147.67±3.09)根;(4)鄱阳湖刀鲚肌肉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短颌鲚,脂肪含量高于短颌鲚,鱼类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类肌间骨的数量会较少,提示刀鲚需要更多的鱼体摆动以完成长距离洄游需要,刺激更多肌间刺的形成。以上这些结果对于理解鄱阳湖刀鲚和短颌鲚洄游群体的来源差异有重要启示,为下一步对鄱阳湖洄游群体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2024, 33(5):1176-1186. DOI: 10.12024/jsou.20240204435
摘要: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了解湖库水环境变动及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于2021—2022年对千岛湖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进行逐月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旨在为了解千岛湖最新水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出藻类8门240种,物种组成以绿藻门(51.67%)、硅藻门(21.67%)和蓝藻门(17.84%)为主,优势种以蓝藻和硅藻为主。2021—2022年均生物密度为(404.21±116.59)×104 cells/L,年均生物量为(0.84±0.22) mg/L,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浮游植物各门类密度和生物量占比最高的是蓝藻门。Shannon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空间上差异不显著,其余指数无显著时空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温、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RDA分析显示,水温、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影响千岛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2024, 33(5):1187-1198. DOI: 10.12024/jsou.20231004326
摘要: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长江中、上游水系的分水岭,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河源溪流孕育了独特的淡水鱼类区系,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但是目前对于该区域鱼类多样性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基于2021—2022年调查结果,结合历史文献记录和相关类群最新分类学研究进展,更新了神农架林区鱼类物种名录。结果表明,神农架林区内共有淡水鱼类52种,其中土著鱼类44种,外来鱼类8种。物种组成以鲤形目鱼类为主,鲤科和鲴科物种数目最多。更新物种名录包含了6个神农架林区新纪录种、3个未被描述物种和12个发生分类变更的物种,并剔除了8个历史记录的种类,保留了此次调查未采集到的27个历史纪录种。此更新物种名录可为今后的神农架鱼类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其鱼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李国星,尹增强,汪迪,周英右,张大旺,杨军,王岩,闫佳敏,陈雷
2024, 33(5):1199-1210. DOI: 10.12024/jsou.20230104400
摘要: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饵料生物,其群落结构与数量分布反映了海域的生产力。根据2022年3月、12月和2023年6月柏岚子海域浮游动物调查资料,求解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优势度指数,计算了优势种的Levins生态位宽度值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度值,划分了优势种的生态位类型即广生态位物种、中生态位物种和窄生态位物种;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了影响柏岚子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分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22年3月有9种优势种且均为广生态位物种,2022年12月有5种优势种且均为广生态位物种,2023年6月有6种优势种,其中广生态位物种3种,窄生态位物种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2022年3月为0.54~1.00,2022年12月为0.60~0.98,2023年6月为0.62~0.99;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盐度,其次是pH、溶解氧(DO)、氨氮(NH3-N)、无机磷(DIP)、无机氮(DIN)和化学需氧量(COD)等。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了解柏岚子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为该海域高质量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2024, 33(5):1211-1222. DOI: 10.12024/jsou.20240404476
摘要:于2023年9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区内外共6个站点的浮游植物进行了昼夜连续采样,采用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多元统计方法对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区共采集浮游植物7门158种(区内为103种,区外为98种),其中硅藻门104种,占比65.82%,甲藻门30种,占比18.99%,其余门类占15.19%;区内白昼采集浮游植物94种,夜晚103种;对应区外为93种和98种。养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为9种,区外12种,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区内外全天优势种。养殖区内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白昼(1.77×107±2.5×106)cells/L,夜晚(1.64×107±2.31×106)cells/L,对应区外分别为(1.87×107±3.36×106)cells/L和(1.75×107±2.72×106)cells/L。区内丰度变化呈多峰型,峰值出现在潮水涨、退至4分和涨平时分;区外丰度变化呈单峰型,且与潮汐变化紧密相关,峰值仅出现在涨平时分。nMDS分析显示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群落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而区外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显著昼夜差异(P<0.05),且与潮汐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温度、溶解氧和盐度与区内外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皆显著相关(P<0.05),浮游植物的种类数与磷酸盐和硝酸盐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丰度与氨氮和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对局部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在赤潮生物聚集的阶段可呈现更为积极的结果。
2024, 33(5):1223-1237. DOI: 10.12024/jsou.20240104401
摘要:为了解浙江近海大型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2020年8月—2021年4月,开展了4个季度底拖网渔业资源定点调查,以29°N为界,将调查海域分为浙北与浙南海域两个区域。调查共采集鉴定贝类41种,隶属6目25科25属,四季绝对优势种均为习见蛙螺和棒锥螺。不同季节中,浙江近海南北区域贝类种类及生物量分布差异明显。春、秋季贝类生物量高于夏、冬季,除夏季外,其他季节贝类生物量均呈现由北部向南部递减的分布特征,夏季南北海域平均生物量差异较小。春季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性指数(H')最高,夏季最低;而均匀度指数(J')冬季最高,春季最低。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表明,在60%的水平上,将浙江近海贝类群落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春、夏、秋季的南部海域,类群Ⅱ为春、夏、秋季的北部海域,类群Ⅲ为冬季南、北海域,春、夏、秋季南北海域贝类群落存在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Stress)值为0.08具有解释意义。CCA环境因子分析表明,不同季节深度和底温的变化对底栖贝类生物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浙江近海贝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4, 33(5):1238-1247. DOI: 10.12024/jsou.20231204369
摘要:深远海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因此,对深远海鱼类多样性实施高效、准确的检测是开展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然而,基于网具捕捞的传统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eDNA技术因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突出的成本效益、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精细的物种分辨率以及更低的分类阶元偏向性等特点和优势,可作为传统调查方法的重要补充,并且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监测和渔业资源调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归纳总结了eDNA在鱼类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优势,同时结合深远海水域的环境特点,探讨了eDNA技术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可能面临的相关挑战,并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系统的科学参考。
2024, 33(5):1248-1259. DOI: 10.12024/jsou.20240404491
摘要:基于2018—2022年对黄海南部近岸海域(119°E~124°E,33°N~37°N)的鱼类浮游生物综合调查获得的带鱼鱼卵的丰度数据确定粒子释放区,利用有限体积海岸模型(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FVCOM),结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算法,模拟了带鱼仔鱼阶段的个体输运过程,以了解黄海南部带鱼的繁殖期、产卵场和育幼场分布,及海洋环境对卵、仔鱼分布和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带鱼春夏季产卵,5、7、8月均有带鱼鱼卵出现,8月为繁殖盛期;带鱼鱼卵5月主要分布在近岸19~30 m水域,而8月则广布于11~70 m水域;带鱼鱼卵出现海域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底温度(Sea bottom temperature, SBT)分别为13.9~29.7、8.4~28.3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算法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水深是影响带鱼鱼卵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粒子追踪模拟实验结果显示,5月释放的粒子,在1~15 d(鳔未形成、仔鱼无垂直迁移行为)个体主要表现为向粒子释放区西北近岸一带扩散,在16~40 d个体出现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后,粒子离开近岸向东扩散至50 m水深附近。7月和8月,在发生垂直迁移行为前,个体在近底层主要从释放区向近岸扩散,发生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后,个体从近岸聚集区稍向离岸方向移动;部分释放于外侧水域的粒子则产生向北和东北方向的短距离扩散,扩散模式在整个仔鱼阶段未有显著改变。8月调查获得的带鱼仔鱼聚集区特征与粒子输运模拟实验结果较为一致。我们认为产卵的季节、空间位置,仔鱼垂直迁移特性及区域上升流和锋区结构等是影响带鱼仔鱼输运模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黄海南部带鱼鱼卵、仔鱼阶段的栖息地选择机制与早期补充动态及带鱼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24, 33(5):1260-1271. DOI: 10.12024/jsou.20240104412
摘要:采用FVCOM模型生成三维物理场,基于个体模型参数化黄海日本鲐早期生活史过程,通过拉格朗日质点追踪的方法将模拟生成的4—8月物理场与生物模型耦合,构建基于个体的黄海日本鲐的早期输运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出青岛石岛外海(青外)产卵场黄海日本鲐鱼卵和仔鱼的输运路径、密度分布及在黄海海域的滞留情况。研究发现,在平均气候条件下,青外产卵场的日本鲐在产卵之后总体向山东半岛南部输运,日本鲐鱼卵和仔鱼最终分布于32°N~37°N和121°E~124°E海域内,并在中韩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以下简称协定水域)有大量分布。从4月产卵开始,西部产卵场内部分日本鲐鱼卵和仔鱼就开始陆续进入协定水域中,并在7—8月间已有50%的超级个体进入协定水域中的40~80 m等深线内并被滞留超过300 h,说明该产卵场对协定水域的日本鲐资源补充贡献较大。日本鲐鱼卵和仔鱼的生物斑块密度和滞留区主要集中在34.5°N~37°N和121.3°E~124.3°E海域内,并确定该海域为黄海日本鲐仔鱼的主要育肥场,该育肥场有3/5的范围属于协定水域,说明协定水域的物理环境对青外产卵场的日本鲐资源补充量影响很大。不同年份间日本鲐鱼卵和仔鱼的输运分布具有明显差异,造成黄海日本鲐的输运分布产生年际差异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是黄海冷水团的冷中心位置。
2024, 33(5):1272-1282. DOI: 10.12024/jsou.20240204429
摘要:斯科舍海是南极磷虾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海域,也是磷虾渔业的传统渔场,但该海域磷虾种群结构较为复杂且多变,而种群中的雌性群体对于种群的结构稳定与规模维持极为关键。为了解该海域磷虾资源中雌性群体的结构与动态,利用2016—2022年1—9月由渔业调查随机收集的样本,对该海域雌性磷虾群体的结构时空变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间雌性磷虾的发育阶段存在显著差异,2016—2022年间,磷虾种群中主要以亚成体占优,其次为成体,而幼体的比例较低。从性腺成熟度年变化来看,亚成体2FC和2FD个体的比例多高于2FB个体。季节上,冬春季的群体结构较为简单,而夏秋季的种群结构非常复杂,冬季亚成体比例占绝对优势。此外,各区域(南极半岛、南奥克尼群岛和南乔治亚岛)间的雌性磷虾群体结构存在差异;南奥克尼群岛区域的成体比例最高(65.4%),而南乔治亚岛区域的亚成体在种群中占绝对优势(89.9%),未出现幼体。
仝潇洋,张怡,刘宝林,逄金鑫,寇兴然,邬松恒,邴岐杰,乔勇进
2024, 33(5):1283-1291. DOI: 10.12024/jsou.20231104344
摘要:金枪鱼富含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主要的深海商品食用鱼。为减少其营养流失和品质下降,捕捞后需立即进行冷冻保存。因此,为了提高金枪鱼的食用品质,冷冻金枪鱼的解冻工艺成为影响金枪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探究不同解冻方式对金枪鱼品质的影响,从持水性、色泽、质地、抗氧化性、新鲜度和微观结构等方面对3种解冻方式(盐水解冻,ST;冷藏解冻,RT;低压静电场解冻,LV)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解冻方式对金枪鱼品质有显著影响。ST组可更好地保持金枪鱼肉的持水性(79.878%±3.913%)和新鲜度[(8.750±0.495) mg/100 g]。但ST组具有较高的氧化水平和微观结构损伤。RT组在色泽、质地和氧化抑制作用方面显著优于ST组;但RT组解冻损失率高、新鲜度差。相比于其他两种解冻方式,LV组能够更好地保持金枪鱼肉的色泽、质地、新鲜度[(8.367±0.404) mg/100 g]和持水性(77.827%±0.215%),并可有效抑制金枪鱼解冻过程中的脂质和蛋白质氧化水平,微观结构损伤最小。综上所述,低压静电场解冻可较好的保持金枪鱼肉品质。本文为提升冷冻鱼类产品的解冻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
2024, 33(5):1292-1298. DOI: 10.12024/jsou.20240104405
摘要:氧化石墨烯(GO)膜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但是其水渗透率低和稳定性差需要进一步改善。为此,采用水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利用二氧化硅(SiO2)对RGO进行插层,然后通过真空抽滤法制备RGO/SiO2复合膜。结果表明:SiO2插层后在不损失截留率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水渗透率。当SiO2(0.05 mg/mL)为3 mL时,RGO/SiO2复合膜的纯水渗透率高达21.1 L/(m2·h·bar),约是纯GO膜的6倍,对Na2SO4的截留率约为83.7%。对不同盐的截留率顺序为R(Na2SO4) > R(MgSO4) > R(NaCl) > R(MgCl2)。因此, RGO/SiO2复合膜在海水淡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应用潜力。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编:201306 传真:021-61900229
电话:021-61900229 E-mail:xuebao@sho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9084417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