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4, 33(3):0-0.

      摘要 (154) HTML (0) PDF 476.87 K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水产生物技术
    • 鳙长江中下游群体的D-loop序列遗传分析

      2024, 33(3):521-532. DOI: 10.12024/jsou.20231104342

      摘要 (203) HTML (24) PDF 981.44 K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长江中下游鳙的种质遗传现状,该研究收集了石首(SS)、长沙(CS)、瑞昌(RC)、扬州(YZ)和张家港(ZJG)的长江种群(YR,219尾),对其D-loop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NCBI下载整理的珠江种群(PR,213尾)和北美种群(NA,33尾)开展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YR、PR和NA的D-loop序列中分别检测到35、96和11个变异位点,并分别界定37、62和3个单倍型。在长江中下游的5个鳙群体中,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98~0.89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3 38~0.006 53。长江中下游5个鳙群体间,RC与ZJG (FST=0.012)和CS与YZ (FST=0.018)的遗传分化不显著,其余群体间均存在显著遗传分化(FST为0.031~0.125);群体间检测到不同程度的基因流(Nm为3.509~39.993)。基于单倍型网络分析,长江中下游的鳙D-loop序列单倍型存在多个分支,并在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共享;YR和PR的中心单倍型存在广泛共享,PR的特有单倍型均为外围单倍型,并推测NA的形成存在不同的遗传来源。基于中性检验结果,推测PR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表明,长江和珠江的鳙种群维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奠定物质基础。

      • 0+1
      • 1+1
      • 2+1
      • 3+1
    • 中华绒螯蟹Kcna基因功能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2024, 33(3):533-542. DOI: 10.12024/jsou.20231204385

      摘要 (242) HTML (35) PDF 1.92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中华绒螯蟹Kcna基因的结构、表达模式及生长发育中的分子功能,克隆了中华绒螯蟹Kcna(命名为Es-Kcna)基因的全长,并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时空表达模式研究;观察了干扰Kcna基因后中华绒螯蟹生长表型性状的变化;筛选了Es-Kcna基因的SNP标记并与种群地理分布、生长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Kcna基因位于中华绒螯蟹第46号染色体上,全长945 304 bp,含有9个外显子;其中,cDNA全长2 080 bp,开放阅读框1 584 bp,编码527个氨基酸;原子总量为8 433,分子结构式为C2719H4210N702O787S15,预测蛋白等电点(pI)为5.23,相对分子量为59.81 Ku。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Es-Kcna基因与三疣梭子蟹Kcna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s-Kcna基因在蜕壳前期、蜕壳间期和蜕壳后期的肌肉、心脏、肠道等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肌肉组织中的表达丰度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干扰Kcna基因的表达后,实验组蟹的体质量、蜕壳增重率和第二步足长度显著降低;肌肉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实验组步足肌肉肌纤维直径小于对照组。此外,在Es-Kcna基因的第8外显子上鉴定出1个SNP位点(A1 461G),该位点在辽河野生群体显著富集GG基因型,而在长江野生群体富集AA基因型。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具有AA型个体的步足长度显著长于GG型个体。本研究为Kcna基因调控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分子功能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并为区分长江、辽河野生中华绒螯蟹提供重要参考。

      • 0+1
      • 1+1
      • 2+1
      • 3+1
    • 3种不同海拔裂腹鱼肾脏转录组比较

      2024, 33(3):543-551. DOI: 10.12024/jsou.20240104411

      摘要 (182) HTML (21) PDF 1.15 M (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裂腹鱼亚科鱼类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缺氧环境,是研究低氧适应机制的天然生物模型。对3种裂腹鱼:高海拔(>3 600 m)的孤唇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与低海拔(<700 m)齐口裂腹鱼的主要渗透调节器官肾脏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对孤唇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与齐口裂腹鱼的肾脏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筛选出504个和47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99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对共同差异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的富集分析发现,两组共同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酵解/糖原生成过程、脂质生物合成过程和血管生成等通路上。其中eno3fbp1αprpf19ctsz等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在高海拔裂腹鱼长期适应低氧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揭示高原鱼类长期低氧适应提供了新思路。

      • 0+1
      • 1+1
      • 2+1
      • 3+1
    •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始初小头虫再生的影响

      2024, 33(3):552-561. DOI: 10.12024/jsou.20230204074

      摘要 (195) HTML (38) PDF 5.49 M (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涡虫等多种生物的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环节动物始初小头虫(Capitella teleta)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小头虫再生的影响。将截断损伤后的样本持续浸泡于30 μmol/L浓度外源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XAV-939中,发现小头虫的再生受到了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再生速度明显减慢,且不能形成正常的再生芽基组织,通过神经和肌肉标记发现Wnt信号通路被抑制后,小头虫再生过程中的神经和肌肉生长也受到了影响。后续通过EdU (5-Ethynyl-2’-deoxyuridine)标记发现抑制剂处理组样本的增殖细胞数量显著少于正常组样本,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后会影响小头虫再生过程中的增殖细胞产生,从而调控小头虫的再生过程。在几种典型物种中Wnt通路调控再生的比较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在刺胞动物和冠轮动物全身再生中的功能相对保守。

      • 0+1
      • 1+1
      • 2+1
      • 3+1
      • 4+1
    • >水产养殖
    • 不同年龄三角帆蚌新生长性状臀角放射肋长与其他生长性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2024, 33(3):562-571. DOI: 10.12024/jsou.20230204103

      摘要 (147) HTML (7) PDF 821.28 K (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贝类养殖和育种实践中,贝壳生长纹宽窄是衡量贝类生长速度的重要观测指标,臀角放射肋为呈现生长纹最宽的部位,为了探究臀角放射肋长作为典型生长性状的可行性,本研究分析了1~3龄三角帆蚌臀角放射肋长(X1)与壳长(X2)、壳高(X3)、全高(X4)、壳宽(X5)、活体质量(Y1)、软体质量(Y2)、壳质量(Y3)的相关性,并进行体尺性状对体质量性状(活体质量、软体质量和壳质量)的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3龄的三角帆蚌臀角放射肋长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1龄、2龄三角帆蚌壳长与活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高,而3龄三角帆蚌的臀角放射肋长与活体质量的相关性最高,且臀角放射肋长与体质量性状的相关系数均随年龄的增加呈增长趋势。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1~3龄的三角帆蚌活体质量的主要因子为臀角放射肋长、壳长、壳宽,影响3龄的三角帆蚌软体质量的主要因子为壳长、壳宽,影响1龄、2龄的三角帆蚌壳质量的主要因子为壳长、壳宽,影响3龄的三角帆蚌壳质量的主要因子为臀角放射肋长、壳长、壳宽。综上所述,臀角放射肋长可与壳长、壳宽性状一起作为三角帆蚌新的典型生长性状,用以表示三角帆蚌生长速度。

      • 0+1
    • 不同粒径微塑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组织结构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24, 33(3):572-580.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21

      摘要 (142) HTML (30) PDF 1.73 M (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华绒螯蟹为实验对象,研究了3种不同粒径(5 μm、1 μm、100 nm)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微塑料颗粒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将中华绒螯蟹幼蟹分别暴露于3种粒径的聚苯乙烯微塑料1 d、3 d、7 d后,对其肝胰腺损伤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神经毒性指标:乙酰胆碱酯酶(AchE)进行分析。此外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鳃、肝胰腺组织病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微塑料7 d后,100 nm组的MDA含量显著增高,CAT活性显著降低,3个处理组的AKP活性均显著降低,1 μm、100 nm组的ACP活性显著降低。AST、ALT和AchE活性均随着粒径减小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降低。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都能对中华绒螯蟹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胰腺损伤、使其氧化应激和免疫能力下降,其毒性排序依次是100 nm > 1 μm > 5 μm,说明粒径大小是影响中华绒螯蟹健康和造成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微塑料对淡水甲壳动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 0+1
      • 1+1
      • 2+1
    • 池塘混养和专养条件下罗氏沼虾营养品质的比较

      2024, 33(3):581-589.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29

      摘要 (133) HTML (29) PDF 861.15 K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罗氏沼虾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模式与传统罗氏沼虾专养模式产出的罗氏沼虾营养价值和品质变化。通过测定体质量、体长、出肉率比较两种养殖模式下虾体规格差异;通过测定水分、蛋白质、灰分、脂肪、矿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比较虾肉营养价值变化;通过测定质构特性和呈味核苷酸比较虾肉品质变化。与专养的罗氏沼虾相比,混养模式下罗氏沼虾规格显著提高,但出肉率有所下降。混养的虾肉脂肪含量从(0.91±0.07)%下降为(0.59±0.05)%,差异显著;虾肉的钙、镁、磷、铜含量上升;脂肪酸中EPA含量从(15.59±0.66)%下降至(13.64±0.71)%;氨基酸EAAI评分略有提高,罗氏沼虾虾肉营养价值变化较小。混养的虾肉硬度显著提高;呈味核苷酸AMP和IMP含量从(78.15±1.23) g/100 g和(162.90±2.67) g/100 g提高至(86.96±1.87) g/100g和(175.12±3.01) g/100 g,混养的虾肉品质显著提高。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池塘内产出的罗氏沼虾规格显著增加,营养成分变化不大,虾肉品质显著提高,符合消费者品位,具有优秀的市场前景。

      • 0+1
      • 1+1
    • 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囤养期间营养品质的比较

      2024, 33(3):590-605. DOI: 10.12024/jsou.20230504174

      摘要 (264) HTML (26) PDF 1.57 M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养殖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囤养期间营养品质,本研究用配合饲料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和冰鲜鱼养殖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3个月的囤养,比较可食率、常规营养物质、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囤养期间,两种饵料中华绒螯蟹性腺指数呈上升趋势,肝胰腺指数和总可食率呈下降趋势,出肉率无显著性变化;囤养期间,两种饵料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性腺脂肪呈下降趋势,肌肉中营养物质无明显变化;配合饲料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除精巢外)C18:2n6(LA)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中华绒螯蟹,而肝胰腺和卵巢中EPA和DHA含量显著低于冰鲜鱼中华绒螯蟹。囤养过后,配合饲料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C18:2n6(LA)、C20:4n6(ARA)、∑n-6PUFA含量增加且显著高于冰鲜鱼中华绒螯蟹,冰鲜鱼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EPA、DHA和∑n-3PUFA含量增加且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华绒螯蟹;两种饵料中华绒螯蟹囤养过后肌肉当中甜味氨基酸(Gly)含量增加,而苦味氨基酸(His、Ary、Pro)含量降低,性腺当中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下降。综上所述,两种饵料中华绒螯蟹囤养期间未出现明显的“掉膏”现象,但可食组织营养物质有明显的流失尤其是肝胰腺,从脂肪酸和氨基酸来看,囤养期间配合饲料中华绒螯蟹LA和ARA含量增加,冰鲜鱼河蟹EPA和DHA含量增加,整体而言囤养对中华绒螯蟹脂肪酸有一定优化作用,肌肉的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而性腺当中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下降,整体品质变差。

      • 0+1
      • 1+1
    • 超大规格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和育苗效果评价

      2024, 33(3):606-614. DOI: 10.12024/jsou.20230704287

      摘要 (138) HTML (28) PDF 897.54 K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人工繁殖过程中亲本规格差别较大,目前大多选用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尚不清楚超大规格亲本的生殖性能及其繁育效果,本研究以超大规格亲本(规格Ⅰ:雌体300 g,雄体400 g)为研究对象,以小规格亲本(规格Ⅱ:雌体150 g,雄体250 g)为对照,比较不同亲本规格对其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两种规格亲本的生态繁育效果。结果表明:(1)生殖性能方面,规格Ⅱ亲本在配对期间的抱卵率一直显著高于规格Ⅰ亲本,但两规格亲本的最终抱卵率接近;虽然规格Ⅰ亲本的抱卵量显著高于规格Ⅱ亲本,但亲本成活率、生殖力及生殖指数均显著低于规格Ⅱ亲本;两规格亲本在卵经、卵重及胚胎常规生化方面无显著差异。(2)就育苗效果而言,饵料投喂量在幼体培育期间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溞Ⅴ变态为大眼幼体期间明显饵料投喂量最高,且规格Ⅱ组幼体的饵料日投喂量整体高于规格Ⅰ组幼体;虽然规格Ⅰ亲本单蟹产苗量显著高于规格Ⅱ亲本,但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规格Ⅱ亲本;此外,规格Ⅰ亲本所产大眼幼体的淡化率也低于规格Ⅱ亲本。综上,虽然超大规格亲本的抱卵量和单蟹产苗量显著高于小规格亲本,但超大规格亲本的抱卵速度、成活率及淡化率均明显低于小规格亲本,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提高超大规格亲本的繁殖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0+1
      • 1+1
      • 2+1
    • 折叠萝卜螺卵粒孵化时间及不同饵料对仔螺生长的影响

      2024, 33(3):615-622. DOI: 10.12024/jsou.20230804297

      摘要 (121) HTML (26) PDF 907.85 K (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折叠萝卜螺(Radix plicatula)卵粒孵化时间和生菜叶、水生生物附着物、微囊料3种饵料及其部分组合对仔螺生长的影响,其中,生长分0~2、3~5周龄2个阶段,在室内条件下,统计10条新产卵袋卵粒孵化时间,分析投喂不同饵料及组合仔螺体质量等生长参数差异。结果显示:水温25.0~32.5 ℃,折叠萝卜螺卵粒孵化时间6.0~7.5 d,平均孵化率96.37%;水温22.5~32.5 ℃,不同饵料及组合0~5周龄仔螺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速度差异显著;0~2周龄仔螺投喂水生生物附着物+微囊料生长速度最快,投喂水生生物附着物次之;初始体质量0.005 g的3~5周龄仔螺投喂生菜叶+微囊料生长速度显著快于生菜叶和微囊料;初始体质量0.026 g的3~5周龄仔螺投喂生菜叶和生菜叶+微囊料生长速度快,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水温25.0~32.5 ℃,折叠萝卜螺卵粒孵化时间6.0~7.5 d,平均孵化率96.37%;0~2周龄仔螺投喂水生生物附着物生长速度快,3~5周龄螺投喂生菜叶生长速度快,同时投喂微囊料对0~5周龄螺有促生长作用。本研究可为折叠萝卜螺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

      • 0+1
      • 1+1
    • 美洲鲥Ⅳ、Ⅴ期卵巢营养成分、卵黄蛋白原、组织蛋白酶D及其mRNA表达的比较分析

      2024, 33(3):623-634. DOI: 10.12024/jsou.20230804298

      摘要 (98) HTML (30) PDF 1.15 M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雌鱼发育后期卵巢内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提高卵子受精率,采用生化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性腺发育期Ⅳ期和Ⅴ期的卵巢内氨基酸、脂肪酸、卵黄蛋白原(VTG)和组织蛋白酶D(CTSD)含量及其mRNA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Ⅳ期卵巢中水分含量(75.73%)显著低于Ⅴ期(90.64%),而粗蛋白含量(16.07%)、粗脂肪含量(2.86%)和粗灰分含量(1.28%)均显著高于Ⅴ期 (5.83%、1.25%、0.81%)。在Ⅳ、Ⅴ期卵巢内各检测出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8.64%和8.13%);8种必需氨基酸中,Ⅳ期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Ⅴ期,且二者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色氨酸;Ⅳ期氨基酸总量(TAA)、半必需氨基酸(HEAA)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NEAA)均显著高于Ⅴ期。两期卵巢内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Ⅳ期C17:0、C20:1n9、C20:4n6和C20:5n3含量显著高于Ⅴ期;其中∑MUFA、∑PUFA、∑UFA、∑n3PUFA和EPA+DHA含量均大于Ⅴ期,∑UFA (70.54%)达到显著性差异。Ⅳ期卵巢中VTG含量高于Ⅴ期,但不显著;而Ⅳ期卵巢中CTSD含量明显比Ⅴ期低。Ⅴ期卵巢VTG 基因表达量是Ⅳ期的13.88倍;而Ⅴ期肝脏内VTG 基因表达明显低于Ⅳ期,是Ⅳ期的25%。从Ⅳ期至Ⅴ期,卵巢中CTSD mRNA表达出现下调,肝脏中CTSD mRNA表达出现上调,但均不明显。因此,当前养殖条件下,美洲鲥雌鱼亲本后期发育过程中,卵巢内营养物质积累不均衡,建议适当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限制性氨基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及含量较低的赖氨酸、苏氨酸比例和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C20:3n6、C20:4n6(AA)、C22:6n3(DHA)和C20:5n3(EPA)比例,降低C18:2n6c的比例,保证卵巢后期发育所需营养的均衡。

      • 0+1
      • 1+1
      • 2+1
      • 3+1
      • 4+1
    • 唇成鱼脾和肾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特征

      2024, 33(3):635-645. DOI: 10.12024/jsou.20231004330

      摘要 (131) HTML (27) PDF 10.59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解剖、石蜡切片及H. E染色技术研究了唇脾脏、头肾及中肾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唇脾脏单个,暗红色,呈扁平椭圆形,脾实质被起自被膜的结缔组织隔膜分隔成许多小叶,小叶内红髓与白髓界限不明显,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等,血管丰富。肾脏分为头肾和中肾。头肾位于体腔前端的心腹隔膜上方,分左右两叶,对称分布。头肾实质部分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分红细胞聚集区和白细胞聚集区,内含丰富的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及一定数量的黑色素巨噬细胞,在细胞组成上与脾脏有类似特征。中肾位于鱼体的胸腹段,紧贴体腔背部脊椎两侧,实质部分主要由肾单位、集合管及淋巴组织等构成;淋巴组织在细胞组成上与头肾有相似之处,含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研究结果表明,唇脾脏、头肾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和造血器官,中肾除了泌尿功能外,在免疫及造血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水域环境与保护
    • 大型海藻南方浒苔对水产养殖废水净化作用的研究

      2024, 33(3):646-657. DOI: 10.12024/jsou.20231204376

      摘要 (118) HTML (27) PDF 4.53 M (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南方浒苔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最适藻体密度和最佳处理时长,实验以模拟水产养殖废水为藻体培养液,设置0.5、1.0、1.5、2.0、2.5g/L(实验组)和0g/L(对照组)共6个藻体密度梯度,培养于bluepard生化培养箱内,在第 0,12,24,36,48,60,72 h测定藻体培养液中 NH+4-N、NO-2-N、NO-3-N、PO-4-P的浓度。结果显示,南方浒苔对水产养殖废水具有显著的净化效果(P<0. 05),其中净化养殖废水最适藻体密度为2. 5 g/L。在南方浒苔最适藻体密度下有效净化水产养殖废水中 NH+4-N、NO-2-N、NO-3-N、PO-4-P时最佳处理时长分别为24、60、48、72 h,其去除率分别可达96. 02%、51. 83%、80. 85%、97. 67%。同时,南方浒苔对不同形式无机氮的吸收效率会受到水产养殖废水中不同氮源组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先吸收 NH+4-N再吸收NO-3-N 最后吸收NO-2-N。研究表明,藻体密度为2.5 g/L的南方浒苔在水产养殖废水中处理72 h对废水中氮磷净化效果最佳。本研究可为生物净化水产养殖废水提供数据支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花鸟岛贻贝养殖区六氯环己烷、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和多氯联苯的赋存及健康风险评价

      2024, 33(3):658-669. DOI: 10.12024/jsou.20230204102

      摘要 (115) HTML (32) PDF 1.77 M (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长江口花鸟岛贻贝养殖区不同介质(水体、土壤与贻贝)中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浓度、组成、介质间分布特征,使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MS)对水体、土壤和贻贝样品中的六氯环己烷(HCHs)、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s)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表明:传统POPs在样品中广泛检出,HCHs、DDTs和PCBs在贻贝中含量分别为10.8~49.1、169~900和10.4~34.4 ng/g(脂重),在水体中为0.22~1.76、0.07~0.29 ng/L和9.45~51.8 pg/L,在土壤中为0.18~10.40、2.62~69.60和0.40~0.69 ng/g (干质量)。DDTs是贻贝中主要的污染化合物。养殖区水体和土壤中目标化合物组成反映其受到污染排放残留影响,贻贝中PCBs和DDTs降解产物占主导地位,符合生物积累特征。土壤中HCHs、DDTs和PCBs存在很多显著正相关,贻贝同样,这反映了污染物可能存在相似的来源,在主成分分析中可以看出贻贝组织与非生物介质间的关系。健康风险评价表明,人群摄食长江口贻贝几乎不会引起接触风险和致癌风险。本研究可为了解贻贝养殖区传统POPs在介质中的归趋及人群食用贻贝提供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三倍体福建牡蛎生长、育肥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4, 33(3):670-681. DOI: 10.12024/jsou.20230904309

      摘要 (167) HTML (31) PDF 1.37 M (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影响三倍体福建牡蛎生长、育肥的关键海洋环境因子,对黄岐湾三倍体福建牡蛎养殖区开展为期10个月的调查,获得湾外和湾内养殖区牡蛎生长指标和海洋环境因子数据,并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牡蛎壳长、壳宽、全重、软组织湿重、出肉率等生长指标湾内外组间差异显著,均为湾外显著大于湾内,壳高则湾内外差异不显著;湾外海水中硝酸氮、叶绿素a质量浓度、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湾内,其余指标湾内外无显著差异。RD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牡蛎生长指标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硝酸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化学需氧量,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对牡蛎出肉率影响作用最大。综合分析认为,水温、浮游植物生物量、营养盐是影响三倍体牡蛎生长、育肥的关键海洋环境因子,春季至初夏至少有1个月时间海区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6 μg/L有利于牡蛎育肥。本研究可为三倍体牡蛎健康养殖、品质提升和养殖海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不同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性能评价

      2024, 33(3):682-691. DOI: 10.12024/jsou.20230504191

      摘要 (102) HTML (25) PDF 847.91 K (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3种载体(凹凸棒土、卡拉胶以及硅藻土)进行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制备,并对不同颗粒性能、污染物去除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颗粒性能研究表明:凹凸棒土与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卡拉胶机械强度低;在有营养补充的前提下,凹凸棒土和卡拉胶可以稳定释放1.50×106 CFU/mL和2.60×105 CFU/mL的微生物,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缓释性能较差;利用Monod方程拟合可得,对于CODMn,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具有最大的比降解速率(μmax),卡拉胶与之相当,凹凸棒土最低,同时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的Ks值显著低于其他两种颗粒;氨氮降解动力学也呈现了相似的规律。环境条件对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污染物的影响分析表明:中性(pH=7)条件下,凹凸棒土、卡拉胶、硅藻土固定化颗粒降解CODMn的一级速率常数最高;凹凸棒土与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降解氨氮速率更高,卡拉胶在中性条件下降解氨氮速率最高。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CODMn、氨氮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凹凸棒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除了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以外,随着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增加,其余两种载体降解CODMn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1值显著上升(P<0.05)。不同曝气强度下3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CODMn一级反应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更高的曝气强度对氨氮降解有利。

      • 0+1
      • 1+1
      • 2+1
    • 上海市三大饮用水源地水库鳙肌肉特性比较

      2024, 33(3):692-701.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35

      摘要 (136) HTML (25) PDF 1.95 M (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运营管理模式、不同水库鳙肌肉的生化和物理特性差异。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法和组织学特性分析法,对上海三大饮用水源地青草沙、陈行、金泽水库2龄鳙肌肉的脂肪、蛋白、氨基酸、脂肪酸等生化特性和质构等物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鳙肌肉的粗蛋白含量为18.11%~19.38%、粗灰分含量为1.27%~1.34%,二者在3个水库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青草沙水库鳙肌肉的pH(6.45)和水分(80.69%)含量显著高于陈行水库(6.27、78.43%)和金泽水库(6.24、79.28%);金泽水库鳙肌肉的粗脂肪含量(1.31%)显著高于青草沙水库(0.93%)和陈行水库(0.91%);3个水库鳙肌肉检出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均为17种,金泽水库鳙肌肉的总饱和脂肪酸(14.15%)、单不饱和脂肪酸(40.87%)含量显著高于青草沙水库 (12.93%、30.29%)和陈行水库(11.18%、29.64%),青草沙水库(56.79%)和陈行水库(59.24%)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金泽水库(44.88%);质构指标除黏附性没有显著差异,其余指标如硬度、弹性、凝聚性等均有显著差异;金泽水库鳙肌肉的肌细胞数量、长径显著低于青草沙和陈行水库。研究表明,不同水库环境对鳙肌肉的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对脂肪含量、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影响差异显著,3个水库鳙肌肉均为优质蛋白源,陈行水库鳙肌肉的营养价值更高。

      • 0+1
      • 1+1
    • 大规模筏式养殖生境中端足类群聚特征和时空差异

      2024, 33(3):702-714. DOI: 10.12024/jsou.20231004334

      摘要 (123) HTML (28) PDF 1.24 M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22年2—7月(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2—3月、成熟期4—5月和衰落期6—7月)在嵊泗枸杞岛贻贝养殖区和对照区潮间带的同步采集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结合聚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方法,对筏架不同结构体及其上大型海藻所附生的端足类的种类组成、丰度密度变化和群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端足类24种,隶属于2亚目7科16属,其中在养殖生境采集端足类24种,而潮间带仅采集到4种。养殖筏架上的优势种为钩虾亚目的强壮藻钩虾(Ampithoevalida)、毛日藻钩虾(Sunampithoeplumosa)和施氏玻璃钩虾(Hyaleschmidti)以及麦秆虫亚目的凯氏麦秆虫(Caprellakroyeri)、十远麦秆虫(Caprelladecipiens)和长腮麦秆虫(Caprellaequilibra);潮间带各种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皆小于5,未出现优势种。端足类的整体丰度密度呈现逐月增加趋势,从2—3月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的(580±90) ind./m2增加到6—7月衰落期的(1 604±1 172) ind./m2;不同部位的平均丰度密度最大为浮球(1 390±1 478) ind./m2,最小为贻贝串(683±1 610) ind./m2。端足类在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海藻成熟期,再次是衰落期;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贻贝串。在群聚特征方面,端足类群落不仅在时间方面有明显变化,不同部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端足类对不同大型海藻的选择利用方面,强壮藻钩虾等6种端足类与褐藻、绿藻的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发现,大规模筏式养殖区支撑了种类丰富、结构多元且生物量庞大的端足类资源,可为海洋牧场人工生境的构建和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渔业资源与管理
    • 金乌贼生长与性腺发育特征及初次性成熟胴长估算

      2024, 33(3):715-727. DOI: 10.12024/jsou.20230604255

      摘要 (123) HTML (29) PDF 3.10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乌贼作为我国重要的头足类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本文基于 2017—2021年当年9月到翌年3月在东海中部(123. 0°E~127. 5°E,27. 5°N~31. 5°N)拖网调查采集的金乌贼样本,分析其胴长和体质量组成、性腺发育以及初次性成熟胴长 L50。结果显示,金乌贼雌雄个体优势胴长组分别为 81~120 mm、81~140 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41~280 g、41~200 g。金乌贼性腺发育低的个体生长快于性腺发育高的个体;且雌性生长快于雄性。调查期间,性腺随时间发育,161 mm 以上的胴长组中未有Ⅰ期个体被发现。应用逻辑斯蒂方程和多项式胴长体质量模型估算 L50结果:雌性 124. 30 和 127. 98 mm、雄性 129. 18 和142. 44 mm,基于多项式胴长体质量方程估算的L50拟合效果更好。金乌贼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生殖特征,在采样时间内繁殖期为1—3月;雌性在性成熟期间能量更多地从身体生长转变为性腺发育且生长模式的转变明显早于雄性;为便于渔民捕捞且保证捕捞个体均已达到性成熟,建议东海中部海域金乌贼最小开捕胴长应当大于142 mm。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应用3种数据有限方法对印度洋近海金枪鱼类和马鲛类资源评估

      2024, 33(3):728-740. DOI: 10.12024/jsou.20230704284

      摘要 (122) HTML (35) PDF 1.42 M (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些年来印度洋近海金枪鱼类和马鲛类捕捞量上升较快,但因捕捞者多为个体手工渔业或小型工业渔业,渔业统计不完善,缺少传统资源评估所需的完整数据,因此这些鱼种目前缺乏可靠的评估。为了更好地掌握资源状况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本研究使用1950—2020年捕捞量数据,运用CMSY模型(Monte carlo catch-msy)、DB-SRA模型(Depletion-based stock reduction analysis)和OCOM模型(Optimized catch-only assessmentmethod)等3种数据有限评估方法对圆舵鲣、扁舵鲣、巴鲣、青干金枪鱼、斑点马鲛、康氏马鲛等6个鱼种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基于相对生物量(B/BMSY)和相对捕捞死亡率(F/FMSY)进行判断,扁舵鲣和斑点马鲛的当前资源状态较为健康[PB/BMSY>1)=78%,PF/FMSY<1)=67%;PB/BMSY>1)=78%,PF/FMSY<1)=55%],圆舵鲣和巴鲣较大概率处于捕捞型过度捕捞状态[PB/BMSY>1)=78%,PF/FMSY<1)=33%;PB/BMSY>1)=78%,PF/FMSY<1)=45%],青干金枪鱼和康氏马鲛较大概率既处于捕捞型过度捕捞又处于资源型过度捕捞状态中[PB/BMSY>1)=33%,PF/FMSY<1)=44%;PB/BMSY>1)=55%,PF/FMSY<1)=33%]。3种模型中,CMSY模型和DB-SRA模型给出的MSY估计值接近,CMSY模型给出了最为谨慎的评估结果(6个鱼种均存在过度捕捞),而OCOM模型给出的结果最为乐观,表明3种模型对这6个鱼种的资源状况判断有一定差异。敏感性分析显示,参数r以及Bend/K的先验设定均会对CMSY模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DB-SRA模型对Bt/K敏感,对K较为稳健。从结果上来看,3种模型均可以用于对近海小型金枪鱼和马鲛类的资源评估,但单一方法可能会导致结果偏差。建议在使用数据有限的评估方法时,采用多组参数以及多个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更全面地获得种群资源状况。本研究可以为印度洋近海小型渔业管理提供参考。

      • 0+1
      • 1+1
    • 东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分布的影响差异分析

      2024, 33(3):741-754. DOI: 10.12024/jsou.20231004329

      摘要 (146) HTML (26) PDF 4.69 M (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差异,利用东太平洋2016—2018年赤道海域、秘鲁外海与2015—2017年智利外海3个海域茎柔鱼渔业生产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Ch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溶解氧质量浓度(Dissolved oxygen,DO)等7个海洋环境因子,建立最大熵模型以探究不同海域夏、秋两个季节内茎柔鱼适栖息地分布情况以及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海域不同季节最大熵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大于0.8,实际捕捞位置与模型拟合的适宜栖息地范围重合。3个海域适宜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如下:赤道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110°W~120°W、1°N~3°S海域;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97°W~117°W、1.5°N~1.5°S海域,栖息地分布向东延伸。秘鲁外海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6°W、15°S~20°S海域;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4°W、15°S~20°S海域,夏季到秋季最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智利外海夏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3°W~85°W、20°S~30°S海域;秋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5°W、20°S~28°S海域,夏季到秋季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北缩减。最大熵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赤道、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分别为SSH、Chl.a、SSS、SST;SSH、MLD、DO、SST和SSH、SST、Chl.a、MLD。研究表明,不同海域影响茎柔鱼分布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 0+1
      • 1+1
      • 2+1
      • 3+1
      • 4+1
    • 福建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现状

      2024, 33(3):755-767. DOI: 10.12024/jsou.20231104353

      摘要 (63) HTML (22) PDF 4.91 M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福建近岸海域鱼类群落,本研究于2022年5月(春季)、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7月(夏季)在福建近岸海域开展了4个季度的底拖网采样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受干扰程度等,并阐述了鱼类群落的群聚结构。本研究共采集鱼类200种,隶属于22目80科149属。适温类型以暖水性为主(占比75.00%),区系类型以底层鱼类为主(占比47.50%)。鱼类平均质量密度为687.16 kg/km2,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平均丰度为42 909.10 ind./km2,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季度优势种共计14种,其中日本带鱼为全年优势种。秋季鱼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最高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年变化幅度不大,峰值出现在冬季。聚类分析显示,福建近岸海域鱼类群落可明显分为北部近岸和南部近岸2种类型鱼类群落,且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区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数量生物量曲线显示,鱼类群落在春季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均受到严重干扰。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耳石微化学Sr/Ca的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的生境履历重建

      2024, 33(3):768-775. DOI: 10.12024/jsou.20231204367

      摘要 (34) HTML (23) PDF 1.58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浙江南部近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水域,银姑鱼是该海域中常见的经济鱼类。研究针对浙江南部近海的银姑鱼栖息环境进行探究,以期揭示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史。实验基于该海域的银姑鱼耳石样品展开,并运用ICP-MS技术测定耳石微结构的Sr、Ca等元素。通过分析Sr/Ca比值,发现银姑鱼的栖息环境变动范围为3.39×10-3~8.12×10-3,表明其存在咸淡水定居型和咸淡水-海水混合型两种生境类型,另外Sr元素也被证实能有效地示踪鱼类的生境履历。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银姑鱼生态习性的理解,也为银姑鱼洄游路径研究提供较为可行和准确的方法和途径。

      • 0+1
      • 1+1
      • 2+1
      • 3+1
    •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中尺度涡的特征分析

      2024, 33(3):776-785. DOI: 10.12024/jsou.20240104404

      摘要 (60) HTML (28) PDF 3.74 M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是我国重要的作业渔场,中尺度涡与渔场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基于流场几何的涡旋判别方法,利用2012—2018年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85°W~125°W,5°S~5°N)的中尺度涡进行识别,筛选出生命周期大于一周的涡旋,分析了该海域中尺度涡旋的空间分布、半径范围、生命周期和迁移路径及速度等基本特征,并讨论其与该区域内重要经济头足类渔场分布的关联。结果显示,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反气旋涡的数量要多于气旋涡;涡旋的生命周期较短,绝大多数不超过一周;涡旋的半径主要集中在250~310 km,迁移速度主要为6~18 cm/s,迁移距离为25~50 km;在靠近南北纬5°的海域表现出两条涡旋活动较为频繁的“热点区域”,而在纬度为零的海域几乎没有涡旋存在。同时,涡旋的生命周期和半径表现出明显的年间变化。本研究为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头足类渔场形成、分布和渔情预报等研究提供了支撑。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南海渔业资源状况及其管理挑战

      2024, 33(3):786-798. DOI: 10.12024/jsou.20231104341

      摘要 (229) HTML (23) PDF 643.88 K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归纳南海各渔业区的渔业资源特点及国内渔业管理现状,总结了当前南海渔业资源及其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南海为我国渔业资源最富饶的海域之一,然而南海北部渔业区重要经济种类正面临资源开发过度的严峻形势。南海外海开发潜力巨大,但迫切需要及时丰富和优化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手段。有关南海目前的渔业管理现状,休渔制度的实行使得开捕后的多种主要经济物种资源有所恢复,但效果有限,仍需未来更多的研究和调查数据来论证休渔制度的效果。人类活动、气候变暖及海洋酸化、资源评估手段较为单一和落后等问题,为南海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养护带来巨大挑战。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措施,开展持续的资源调查以及引入合适的资源评估手段,对实现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渔业经济
    • 中国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4, 33(3):799-810. DOI: 10.12024/jsou.20230604210

      摘要 (93) HTML (23) PDF 1.77 M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水鱼养殖业作为中国海水养殖重要产业,在大食物观背景下正面临推进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亟需提升绿色发展效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起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海水鱼养殖业开展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并基于面板Tobit模型探究影响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9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值分别为0.887、0.969、0.734,整体未达到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率状态。其中,卵形鲳鲹、军曹鱼在2017—2019年处于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率状态,大黄鱼和大菱鲆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处于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率状态,其余养殖品种均未达到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率状态。海水鱼养殖绿色技术水平、海水鱼绿色养殖结构占比、海水鱼市场价格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策支持对绿色发展效率呈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本文通过对中国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提升中国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海水鱼养殖业向绿色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 0+1
      • 1+1
      • 2+1
      • 3+1
    • “大食物观”背景下中国水产养殖业可实现产能测算

      2024, 33(3):811-822. DOI: 10.12024/jsou.20230204091

      摘要 (80) HTML (28) PDF 897.10 K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算水产养殖业潜在产能对保障食物安全意义重大,但目前对我国水产养殖业产能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论文基于传统农业产能测算方案,创新性提出了1个综合性的测算方案,按生产方式,分省、分区测算我国水产养殖业可实现产能,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性的测算方案切合实际,具有便捷性和科学性。这一方案可在全国推广,运用到省、市、县的水产养殖产能测算工作中。开展大规模本底调查是下一步产能测算的重要工作。我国水产养殖业可实现产能测算为7 300万t。养殖面积下降已对水产养殖业产能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对产能贡献巨大。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和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是未来扩大产能最具潜力地区。稳住养殖面积与提高单产水平是提高渔业产能的两个抓手,提高海水大水面养殖的单产水平对提高我国大水面养殖产能的促进作用更大。

      • 0+1
      • 1+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