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1):1-8.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17
摘要:为探究草鱼nlrc3基因的多态性和抗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病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多子小瓜虫感染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筛选出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并分析比较两个群体nlrc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使用高分辨率熔解(High resolution melt, HRM)和Sanger测序技术验证SNP位点基因型,并将获得的SNP位点与草鱼抗病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从草鱼nlrc3基因中筛选得到了4个SNPs位点,有3个SNPs位点(SNP1、SNP3和SNP4)成功分型,其中SNP1和SNP3中分别含有AA、AG和AA、GG两种基因型,且与抗多子小瓜虫性状显著相关;倍型组合及其与抗病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与其他二倍型相比,由SNP1的AG和SNP3的AA基因型组成的二倍型(D1)中100%为抗病个体,由SNP1的AG与SNP3的GG基因型组成的二倍型(D2)中95%为抗病个体,均为抗病优势基因型。研究表明,抗小瓜虫的草鱼全体中存在nlrc3基因多态性现象,并且不同分型与抗多子小瓜虫感染的能力显著相关,其中SNP1 AG与SNP3 AA组合的D1基因型为最强基因型。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草鱼抗小瓜虫病的育种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4, 33(1):9-17.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08
摘要:为研究RseB基因缺失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能力的影响,评估花鲈感染后的LD50、定殖能力和免疫响应。结果显示,溶藻弧菌野生株LD50为2.013×105 cfu/mL,RseB缺失溶藻弧菌LD50为5.526×105 cfu/mL,RseB缺失溶藻弧菌毒力下降63.6%;溶藻弧菌主要在花鲈的鳃部、肠道和皮肤定殖,相对野生菌株,RseB缺失溶藻弧菌定殖肠道的空泡化程度更低,鳃组织结构的损坏程度更低;分别对野生株与RseB缺失溶藻弧菌感染的花鲈头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一共有236个,其中包括了122个显著上调的免疫基因和114个显著下调的免疫基因,大部分显著富集在Th1和Th2细胞分化、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特异性免疫通路上,部分基因显著富集在与细胞凋亡相关的通路以及与炎症相关的NF-kappa B信号通路中。结果表明:RseB缺失溶藻弧菌能引起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且毒力明显降低。
陈静,张艳维,刘琴,朱晓真,贾钊,王俊亚,高娃,贾智英,桂朗,邹钧
2024, 33(1):18-29. DOI: 10.12024/jsou.20230104053
摘要:白介素(Interleukin,IL)10是 脊椎动物Th2细胞(T helper 2 cell)和先天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分泌的一种多效应细胞因子。3型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 3, CyHV3)ORF134编码IL10样蛋白,本研究构建了ORF134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DE3感受态细胞中表达CyHV3-IL10重组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重组CyHV3-IL10蛋白约为18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将CyHV3-IL10包涵体进行变性和复性,经分子筛凝胶柱层析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CyHV3-IL10蛋白,利用CyHV3-IL10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了单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筛选,获得了2株亲和力强的抗体,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对抗体进行鉴定。结果表明,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HEK293细胞中表达的CyHV3-IL10重组蛋白和感染CyHV3的镜鲤脾和鳃组织中表达的CyHV3-IL10蛋白。CyHV3-IL1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后续研究CyHV3-IL10蛋白功能和建立CyHV3诊断方法奠定基础,为CyHV3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2024, 33(1):30-42. DOI: 10.12024/jsou.20230104062
摘要:omd基因编码骨调蛋白,可以调控人类骨骼的矿化。目前关于omd基因对鱼类骨骼矿化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探究omd基因对鱼类骨骼的影响,调查了omd基因在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斑马鱼omd基因突变体(omd-/-)。结果表明:omd基因在斑马鱼体内随着发育表达量逐渐增加,在脊柱和肌肉中表达较高;相比野生型斑马鱼,omd-/-品系斑马鱼的骨骼形态和尾部肌肉结构未发现明显变化,脊柱的钙含量下调59.81%;与野生型相比,omd-/-纯合敲除品系斑马鱼平均游泳距离下降33.93%,平均游泳速度下降39.44%,相对静止的时间增加88.26%,游泳能力下降。这些结果表明 ,omd基因缺失影响斑马鱼脊柱的矿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斑马鱼的活动能力。
2024, 33(1):43-52. DOI: 10.12024/jsou.20230204071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繁育亲蟹规格及其子代的生产性能是产业上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应用个体生长测定法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当前生产上3种主要育苗亲蟹规格(母本200~250 g,父本300~350 g;母本250~300 g,父本350~400 g;母本300 g以上,父本400 g以上)繁殖子代(规格A、规格B和规格C)的蜕壳与生长特性、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肝胰腺代谢物的组成差异。结果发现:在2次个体蜕壳与生长测定中,规格C的生长性能优于其他2种规格,但3种规格子代相互间的蜕壳增重率、蜕壳间隔、肥满度、肝胰腺指数和肌肉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结果表明:α多样性指数均显示规格A低于其他2种规格,但3种规格相互间无显著差异,而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3种规格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肝胰腺的代谢组学分析显示,规格A与B间共有100种差异代谢物,规格B与C间共有77种差异代谢物,规格A与C间共有79种差异代谢物。对差异肠道菌群和差异代谢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规格A的代谢物生物喋呤与副梭菌属呈显著正相关;规格B的代谢物N-乙酰-D-甘露糖胺分别与硝基螺菌门、硝化螺菌属呈显著负相关;规格C的代谢物四氢二吡啶甲酸盐与乳酸菌属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不同亲蟹规格子代在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肝胰腺代谢物组成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
2024, 33(1):53-66. DOI: 10.12024/jsou.20221204052
摘要:为了探索盐碱地稻蟹种养中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适宜的放养密度,在黄河口盐碱地进行为期180 d的稻蟹共作试验(雌蟹∶雄蟹=1∶1),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1.50、0.75和0.38只/m2,分别记为D150、D075和D038组)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养殖性能、可食组织系数、生化组成、生理代谢、饵料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降低,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升高,而产量和饵料系数显著降低。(2)各密度组的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系数和总可食率无显著差异。(3)随着养殖密度降低,雌、雄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雌蟹的肝胰腺总脂肪含量显著增加。(4)就生理指标而言,雌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随养殖密度降低而显著升高,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类似地,雄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在D038组最高,而肝胰腺中丙二醛含量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在D038组最低。(5)不同放养密度下中华绒螯蟹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39.39%~52.33%),且随养殖密度的降低,食源中饲料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食源中本底蟹占比呈下降趋势。(6)各组的部分总收入和部分总利润无显著差异,D038组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综上所述,虽高密度组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收入,但低放养密度组的中华绒螯蟹取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且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黄河口盐碱地的稻蟹模式中中华绒螯蟹适宜的放养密度为0.38只/m2。
2024, 33(1):67-76. DOI: 10.12024/jsou.20221104012
摘要: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规格与其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的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特征量化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雄体:100~400 g;雌体:50~300 g)的形态特征差异。同时比较了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肝胰腺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出肉率(Meat yield,MY)及总可食率(Total edible yield,TEY)等组织系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华绒螯蟹体质量、壳长及壳宽等形态参数与其性腺发育状态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雄蟹有13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而雌蟹仅有11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大规格中华绒螯蟹与头胸甲侧面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高,而与头胸甲宽度和步足长度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低;(2)形态特征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虽有部分个体相互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3)就组织系数而言,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雄体≥300 g、雌体≥150 g)GSI显著较低,但HSI、MY及TEY等指标显著较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中华绒螯蟹规格及头胸甲尺寸与G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商品蟹的选购及亲本蟹的挑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 33(1):77-85. DOI: 10.12024/jsou.20230204098
摘要:脯氨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调节物质,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脯氨酸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高盐耐受性的影响,本研究对缢蛏进行高盐(32)胁迫,并在高盐条件下添加外源氨基酸,对比不同条件处理下缢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脯氨酸转运基因表达水平。高盐胁迫下,3种游离氨基酸显著上升,其中,脯氨酸含量积累最多,并始终处于高水平合成状态;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排氨率升高;脯氨酸转运基因SLC6A7-1和SLC6A7-2表达显著上升。当添加外源脯氨酸后,脯氨酸含量积累更多,在72 h时达到了峰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显著增加,排氨水平显著下降;脯氨酸转运基因SLC6A7-1表达先上升后下降,而SLC6A7-2一直处于高表达状态,在24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结果表明,脯氨酸可以促进缢蛏体内大分子蛋白合成,为缢蛏高盐适应性生存提供更多能量。本研究为深入探究脯氨酸调控海洋贝类高盐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24, 33(1):86-98. DOI: 10.12024/jsou.20230504183
摘要:以螺旋藻粉、酵母、酵母+β-胡萝卜素为饵料,分别在不同盐度(10、30、50、70和90)和不同温度(20、25和30 ℃)下,探究饵料对卤虫(Artemia sp.)生长及体内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温度盐度条件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和体长优于其它饵料组;养殖第10天,在温度25 ℃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和酵母组卤虫均在盐度30时有最大平均体长(7.5 mm,5.9 mm),而投喂酵母+β-胡萝卜素卤虫在盐度10时平均体长最大(4.0 mm);在盐度50下各饵料组卤虫平均体长在温度30 ℃组均显著大于其他温度组(P<0.05)。养殖第15天,在温度25 ℃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在盐度30时存活率(93.7%)最高;在盐度50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在温度20 ℃(94.0%)和25 ℃(92.0%)均显著大于30℃组(P<0.05)。投喂螺旋藻粉各组卤虫抱卵率显著大于其他饵料(P<0.05),且随盐度或温度升高而逐步增大。对养殖15 d卤虫体内类胡萝卜素检测表明,各饵料组卤虫均只检测到海胆酮和角黄素,未检测出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虾青素。投喂螺旋藻粉卤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随盐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盐度10组最高(46.25 μg/g);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温度25 ℃组最高(46.28 μg/g)。综上所述,投喂螺旋藻粉的卤虫生长最好,卤虫可以将β-胡萝卜素转化成海胆酮和角黄素,温度升高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加快卤虫生长、性成熟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盐度过高或过低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但是高盐可以促进卤虫性成熟,且消耗体内类胡萝卜素。
2024, 33(1):99-113. DOI: 10.12024/jsou.20230204100
摘要:为深入了解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的生态系统现状,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方法对其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作了评价。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租用专业渔船在5条河流共计20个断面采集到鱼类标本10 092尾,隶属于8目17科45属60种。以黄浦江上游为参照点,设置了5大类29个初选指标,然后根据分布范围筛选、判别能力筛选和相关性检验,构建了由8个指标组成的F-IBI评价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金汇港和龙泉港总体处于“好”或“一般”的状态;大治河、川杨河和淀浦河空间差异较大,从“差”到“好”均有。其中夏季有14个采样断面为“一般”,各有3个采样断面为“好”或“差”;秋季有11个采样断面为“一般”,5个采样断面为“好”,4个采样断面为“差”。5条人工河流下游的健康状况普遍好于上游,但总体上与流经上海中心城区的黄浦江自然支流苏州河的健康状况相比较为均一。这些结果为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的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2024, 33(1):114-123.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18
摘要:为了解长江口江心青草沙水库的鱼类群落结构,于2021年对该水库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和群落结构分析。共采集鱼类3 209尾,分属于9目13科36属46种,以鲤科淡水鱼类为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花䱻(Hemibarbus maculatus)、鲫(Carassius auratus)、刀鲚(Coilia nas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长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的IRI均超过1 000,为优势种;优势种生态位分析显示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在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这两种鱼类种群规模扩大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的限制会比生态位重叠低的更大;鲢、鳙与其他鱼类生态位重叠较低,在水库内受到的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竞争较小。年度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5.7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01,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78, 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0.81,与2015—2019年水库的调查相比,青草沙水库鱼类物种多样性提升明显, ABC曲线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受外界因素干扰小,总体而言,青草沙水库鱼类更加丰富,群落处于稳中向好的状态。
2024, 33(1):124-134. DOI: 10.12024/jsou.20230404153
摘要:金鱼(Carassius auratus)起源于中国,是由野生鲫鱼驯化而来的一种观赏性鱼类。金鱼不同品种间存在巨大外形差异,长期的杂交与人工选择产生了众多的品种,但也导致其谱系关系混乱复杂,划分品种的难度加大。人们尝试了许多方法明确金鱼各品种间的谱系历史与杂交关系,但是至今未取得进展。本研究收集了11个中国金鱼品种,共计59个个体,利用跨物种靶基因富集和高通量测序获取了各品种目标基因序列。以斑马鱼4 434个单拷贝基因位点为参考序列,将金鱼对应的基因按照异源四倍体亚基因组分组,富集的序列分别按照两个亚基因组进行比对分型,产生35 29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数据,用于金鱼品种谱系历史和杂交关系的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品种遗传结构以及系统发育网状图的构建,揭示了中国部分金鱼品种的遗传关系,解释了它们的遗传演化过程:(1)龙睛、琉金两种文种金鱼与和金(文种金鱼)关系较近;珍珠鳞、狮头不是来自于和金,而是独立演化而来。(2)以兰寿为代表的蛋种金鱼虽然早于水泡眼出现,但水泡眼是文种金鱼先出现水泡眼特征,然后文种水泡背鳍消失,演化出现代金鱼中的主流水泡眼。这也解释了蛋种金鱼中,水泡眼出现文种的概率比较大的现象。(3)龙睛鹤顶红与狮头关系密切,先产生了头瘤的性状,而不是从龙睛演化而来,龙睛的性状是在头瘤性状出现之后产生。(4)珍珠鳞、皇冠珍珠、龙睛皇冠珍珠在遗传上关系相近,皇冠珍珠是由珍珠鳞直接演化而来,先出现珍珠鳞而后出现皇冠特征。龙睛皇冠珍珠是最晚演化而来,从龙睛中获得基因,并且可认为是由龙睛与皇冠珍珠杂交而来。研究结果将帮助了解中国金鱼的演化历史,对于金鱼品种的分类和品种培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4, 33(1):135-149. DOI: 10.12024/jsou.20230404152
摘要:为探明长江口南部水域鱼类群落结构,2020年4月(春季)与9月(秋季)在长江口北港、北槽、南槽水道共设置12个站位点,采用单囊拖网(最小网目25 mm)进行了2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计算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α-多样性指数,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以判定春秋季群落时空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共采集到鱼类49种,隶属16目25科 41属,均为暖温及暖水性鱼类,以河口种居多,狭盐性鱼类较少并呈区域分布。春季尾数资源密度高于秋季,而秋季质量资源密度高于春季。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oilia nas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鮸(Miichthys miiuy)在两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春季,鮸的尾数资源密度对总密度贡献率最高,且在各物种尾数资源密度中对总密度贡献率影响最显著;秋季,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尾数资源密度贡献率最高,但刀鲚的尾数资源密度影响最显著。尾数及质量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秋季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指数(J')、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均高于春季,而春季Simpson单纯度指数(C')平均值较高。研究水域内水面表层盐温受多种动态因素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资源密度平面分布揭示出许多类群有趋温、趋盐的生活习性。
2024, 33(1):150-160. DOI: 10.12024/jsou.20220303798
摘要:为研究长江口上海近岸海域敌草隆(Diuron)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于2021年10—11月间采集上海长江口沿岸海域、横沙岛(内陆)水域、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24个站位水样并通过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各站位表层水样中的敌草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3个不同区域24个站位水样均有敌草隆检出。其中,上海长江口沿岸10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182.43~439.38 ng/L,检出率为100%;横沙岛(内陆)水域9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83.48~369.25 ng/L,检出率100%;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5个站位敌草隆质量浓度检测范围为1.97~2.85 ng/L,检出率100%。敌草隆的空间分布主要与船舶防污涂料在船舶停靠港口及航运中释放、农业活动、海洋水动力学扩散作用等相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上海长江口沿岸海域具有潜在中风险;横沙岛(内陆)水域农田耕作区具有潜在中风险;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海域具有潜在低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上海近岸海域环境正遭受敌草隆的威胁,尤其是在上海长江口沿岸主要的港口和码头以及横沙岛海域农耕区和河流交汇处。虽然暂时未威胁到中华鲟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依旧需要对敌草隆在长江河口及近海海域的环境影响引起重视。
2024, 33(1):161-171.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26
摘要:中国正在不断推进农村绿色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田园综合体等各种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农业开发模式是乡村振兴建设的新途径,驱动农业固碳减排的同时,也带动着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cology oriented development,EOD)模式的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郊野村庄田园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研与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园区内的碳输入和碳输出以及碳在园内各区域间的流动和储积;同时,根据碳源和碳汇清单的估算结果,分析了田园综合体各区的碳平衡特点。结果显示,上海市金山区郊野村庄田园综合体2021年碳平衡表现为净碳汇区,净碳汇量为152.09 tC,其中排放量为588.79 tC,碳固定量为740.88 tC。田园综合体内,作物种植区通过低碳有机种植模式成为净碳汇量最大的区域,净碳汇量为185.76 tC;水产养殖区通过高效的水草多级循环利用模式净碳汇量达62.20 tC;高空间利用率的立体农业区因农肥的碳排放量大表现为碳源区,净碳汇量为-10.81 tC;生产生活区是最大的碳源区,净碳汇量达-85.05 tC,人类文旅活动是其中最大的碳排放源。分析结合该田园综合体的碳流动,提出了发展高物质循环利用率、高空间利用率、低碳有机种植模式和农业科学管理4个农业降碳增汇的方向。
2024, 33(1):172-185.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06
摘要: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黄海海域重要的捕捞对象,也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大型鱼类的主要饵料。探究鳀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分布及生长特征,是深入了解鳀补充机制的重要基础。基于2019年夏季黄海中部断面(119.7°E~123.5°E,35.5°N~36.5°N)调查数据,探究了鳀鱼卵、仔稚鱼的分布特征;分析比较了5种分布模型,选取Tweedie GAM模型研究了鳀鱼卵、仔稚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鳀仔稚鱼耳石微结构分析,估算了鳀仔稚鱼的日龄和体长组成,逆推孵化日期,构建幂函数早期生长方程。结果显示,2019年夏季在山东半岛南部35.5°N断面海域形成鳀鱼卵的密集分布区,仔稚鱼密集分布区为123.5°E、35.5°~36.5°N纵向断面海域。盐度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都有显著影响,最适盐度为30~32;温度仅对鱼卵的分布有显著影响,最适温度为23~26 ℃。本研究共鉴定和分析211尾鳀仔稚鱼的日龄,体长为4~24 mm,优势体长组为12~14 mm,日龄为12~40 d,优势日龄组为18~20 d;耳石增长率为3.08~5.90 μm/d,其变化趋势在2个航次间差异显著,这可能与月份间的温度差异有关。本研究为鳀资源的早期生长和补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 33(1):186-201.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15
摘要:为了解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春季和秋季对该海域开展了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分析了游泳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率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构建游泳生物群落结构数据矩阵,分析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共采集到游泳生物73种,隶属于12目30科49属,其中鱼类最多,共有47种,虾类10种,蟹类9种,头足类4种,虾蛄类3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分析显示,渔获物中IRI>1 000的优势种有4种,分别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火枪乌贼(Loligo beka)和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其中银鲳和赤鼻棱鳀是两季调查共同优势种。游泳生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春季高于秋季的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显示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性差异,物种丰富度指数(D)季节差异不显著。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春季贡献率最高的物种为赤鼻棱鳀,秋季贡献率最高的是印度鳓,春秋季组间平均相异性为78.64%,相异性累积贡献率为42.72%。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显示:叶绿素a、水团和石油类是影响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渔获量高密度区主要出现在岛礁近岸海域,游泳生物在不同季节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可能与生活史规律、伏季休渔政策的执行及海域重点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合理摸清海洋牧场建设区域游泳生物群落特征和指导评估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效果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2024, 33(1):202-210.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32
摘要:为进一步掌握江苏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种群生活史特征,根据在江苏沿海港口所采集的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金乌贼的摄食生态及营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雌、雄群体间δ13C和δ15N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金乌贼的δ13C值与胴长之间相关性不显著,δ15N值与胴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雄性金乌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57‰2)与雌性(SEAc=0.63‰2)无明显差异,雌性略大于雄性,且两者高度重叠(0.62)。同位素聚类分析显示,可将金乌贼个体分为75~114 mm、115~184 mm和185~204 mm等3个胴长组;185~204 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SEAc=1.77‰2),75~114 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SEAc=0.39‰2);仅75~114 mm和115~184 mm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为中度重叠(0.34),其余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低。分析认为,金乌贼δ13C值的变化主要受同位素基线值和金乌贼洄游模式影响,而δ15N值的变化主要受金乌贼摄食作用影响;雌性和雄性金乌贼群体之间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利用高度相似;不同发育阶段的金乌贼在营养生态位上具有明显差异。
2024, 33(1):211-229. DOI: 10.12024/jsou.20230304131
摘要:西南大西洋是世界重要的渔区,捕捞国家包括阿根廷等西南大西洋沿海国以及中国、日本等众多非沿海国家。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巴西小沙丁鱼(Sardinella brasiliensis)与弗氏绒须石首鱼(Micropogonias furnieri)是西南大西洋年产量最高的4种主要经济渔获物。探究气候变化对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本文从渔业资源与生态系统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归纳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主要经济渔获物)、非生物因子(环境因素)与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总结发现,气候变化会影响环境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及营养结构产生影响。分析认为,在今后探究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中,选取代表物种表征生态系统的变化,并结合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丰富生态系统研究的相关结论,为西南大西洋提供基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策略。
2024, 33(1):230-241. DOI: 10.12024/jsou.20221204042
摘要:本研究鉴定了鱼类重要致病菌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抗强酸系统GadBCD及其功能。通过序列分析和共转录实验表明:GadBCD系统由1个谷氨酸脱羧酶、1个谷氨酰胺酶和3个转运体组成,它们组成1个操纵子。 qRT-PCR发现强酸和高温刺激细菌时gadBCD表达基本不变,但过氧化氢和宿主血清刺激时gadBCD表达显著上调。利用同源重组构建了GadBCD系统缺失突变株ΔgadP,通过比较野生株和ΔgadP的生长曲线以及酸性压力下存活率等实验,发现GadBCD系统不仅是杀鱼爱德华氏菌抗中强酸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抗强酸所必需的;通过比较野生株和ΔgadP在生物膜形成、运动性、抗宿主血清杀伤、感染细胞等方面的差异,发现GadBCD参与了细菌的毒力。综上所述, GadBCD系统是杀鱼爱德华氏菌重要的抗强酸系统,并参与了细菌的致病作用。
2024, 33(1):242-253. DOI: 10.12024/jsou.20230504179
摘要:随着金枪鱼供需格局、贸易政策、资源禀赋等因素变化,其贸易关系呈多样化发展态势,掌握全球金枪鱼贸易网络特征及中国金枪鱼贸易格局变化对中国优化金枪鱼贸易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分别构建冰鲜类和冷冻加工类金枪鱼贸易网络,同时借助枢纽测度指数(Hubness measures index,HMI)测算中国对金枪鱼目标出口贸易伙伴的依赖程度。结果显示:2002—2020年全球冰鲜金枪鱼贸易网络密度由0.027增至0.030,美国、日本和西班牙的中介中心度较高,中国的节点度、中介中心度和强度都较低;冷冻加工金枪鱼贸易的网络密度由0.049增至0.063,泰国的中介中心度稳居全球第一,中国的节点度、中介中心度和强度均显著增加,但中介中心度排名相对靠后;除部分国家(地区)外,中国金枪鱼主要出口市场的HMI都较低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泰国是中国金枪鱼最大的出口市场,但源自中国的金枪鱼占泰国金枪鱼总进口额的平均比例仅为6.9%。研究表明:(1)全球金枪鱼贸易网络密度小,但总体呈增大趋势;冰鲜金枪鱼贸易网络中,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占据核心地位,对贸易的控制能力较强;冷冻加工金枪鱼贸易网络中,泰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2)中国在金枪鱼贸易网络中的特征变化明显,地位日渐提升,但总体影响力与贸易规模排名不匹配;(3)中国与主要的金枪鱼进口国(地区)仍有较大的贸易合作潜力。
2024, 33(1):254-262. DOI: 10.12024/jsou.20220803961
摘要:中国在世界远洋渔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而远洋鱿钓渔业是中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远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以中国远洋鱿钓渔业为例,利用2000—2020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数据,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我国远洋鱿钓渔业产品的贸易结构和相关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是中国鱿鱼类产品主要进出口国家,中国对美日韩三国的冷冻类鱿鱼产品贸易处在顺差状态。根据模型测算结果,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贸易划分为2000—2008年、2009—2018年、2019—2020年3个阶段。总体来看,我国远洋鱿钓渔业产品的出口市场稳定,能适应国际市场产品结构调整与变动,但也存在进口市场不均衡,外部市场需求依赖性强并呈现下降趋势,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为此,从优化市场结构、建立信息平台、盘活资源禀赋3个方面提出改善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的建议,以提高中国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
2024, 33(1):263-274. DOI: 10.12024/jsou.20221204045
摘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渔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研究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贵州段的生态修复,对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省级决策部署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走访调研,结合《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对贵州省“十三五”期间生态渔业发展成效、制约因素及发展机遇进行了梳理。依据贵州省生态渔业发展指导性文件《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贵州省生态渔业产业特点,探索性提出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从拓展生态渔业空间、推广多样化生态养殖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休闲渔业、加大渔业科技创新投入及完善生态渔业制度保障体系6个方面提出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期望为贵州省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4, 33(1):275-284. DOI: 10.12024/jsou.20230104066
摘要:中国与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生态环境安全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使用DEA-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法测算并分解了2001—2020年间东盟国家的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盟9国的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状态,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待提升;水产品贸易额、“一带一路”倡议及人力资本均对提升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积极影响,人均GDP与其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在作用机制中,“一带一路”倡议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开拓水产品贸易市场,灵活运用贸易政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制定适合本国的发展方案,以期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的协同发展。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编:201306 传真:021-61900229
电话:021-61900229 E-mail:xuebao@sho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9084417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