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6(6):801-807. DOI: 10.12024/jsou.20170301982
摘要:从福建东山县附近海域捕获3尾野生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其组织及从组织分离到的细菌发酵产物的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含量,结果显示星点东方鲀卵巢、肝脏和肌肉组织的TTX含量分别是56.247、0.380和0.118 μg/g。根据16S rDNA测序的结果,从星点东方鲀的肠道中分离到一株鳗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 sp.)细菌,从肝脏中分离到两种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细菌,从肌肉中分离到一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细菌,从卵巢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牡蛎弧菌(Vibrio crassostreae),其中,除牡蛎弧菌和一株不动杆菌属细菌外,其他细菌的发酵液提取物中均检测到TTX。这是首次在河鲀鱼类组织中分离到产TTX的鳗利斯顿氏菌属细菌和不动杆菌属细菌。
田永胜 , 段会敏 , 唐江 , 陈张帆 , 马文辉 , 庞尊方 , 李文升 , 翟介明 , 毛东亮 , 王晓梅
2017, 26(6):808-817. DOI: 10.12024/jsou.20170402018
摘要:表型数量性状对于鱼类分类、种质鉴别具有重要作用,表型性状中包含了丰富的遗传信息。利用多重比较、杂交系数比较、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几种生物学多元统计方法,对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后代"云龙斑"3个生物学群体的14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与母本云纹石斑鱼在表型上的相似率达到27.27%,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相似率达到54.54%。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的相似率为54.54%。14个性状的平均杂交系数为76.01,证明杂交后代表型数量性状偏向于父本。通过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能够鉴别杂交后代和亲本的7个主要数量性状,分别为:体长/尾柄长、头长/眼间距、体长/头长、尾柄长/尾柄宽、体长/尾柄宽、腹鳍条、背鳍软鳍条。通过逐步判别拟合出了能够判别以上3个生物学群体的典型判别函数(F1、F2)和分类判别函数(Y1、Y2、Y3),判别准确率平均达到98.85%,可以清晰地将3个生物学群体在二维空间上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总方差积累贡献率达62.891%,拟合了3个具有代表性性状的主成分函数(P1、P2、P3),利用前3个主成分在三维空间上绘制出了3个生物学群体分布图。本研究为石斑鱼杂交后代"云龙斑"与亲本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种质鉴别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2017, 26(6):818-827. DOI: 10.12024/jsou.20170502065
摘要:对2016年2月在上海崇明岛水域发现的1头超重雌性窄脊江豚东亚亚种遗骸作了年龄鉴定,并将体型参数、腹壁脂肪层及肝脏组织等与同龄的正常个体作了比较。分析显示,该江豚为2龄,体长115.0 cm、体质量29.9 kg、最大体围86.2 cm、体质指数(BMI)22.6 kg/m2、体围指数(BGI)75.0%和腹部脂肪层厚度3.5~4.3 cm,均明显大于同一水域的其他8头同龄个体。参照人类体质指数(BMI)等判断肥胖的方法和标准,发现该江豚已达到肥胖程度。实验样本的肝脏质量占体质量3.3%,肝脂肪含量高达9.27%±1.67%,脂肪占肝脏切面的体积也达40.81%±2.09%,分别是正常或对照样本的1.4、2.63和1.75倍。肉眼观察发现,实验江豚的肝脏表面凹凸粗糙,内部出现了短肌纤维束脂肪样的病变。石蜡切片显示,低倍镜下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高倍镜下轻度病变部位的肝细胞已发生了明显的空泡状病变,高度病变部位仅可见完全坏死的肝细胞。研究表明,该肥胖江豚已发生了严重的脂肪肝病变,并与体型参数、腹壁脂肪厚度存在着相关性,这些发现对江豚的人工驯养和迁地保护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017, 26(6):828-835. DOI: 10.12024/jsou.20150501459
摘要:大多数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因此温度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重要的非生物因素。在温度发生变化时,鱼类不会进行适应性基因变异,而是会通过忍受、抵制或偏好等热调控行为来降低环境压力。通过总结近年来鱼类热调控行为的研究成果,比较不同种类、同种异龄、同种同龄鱼在温度变化中生境选择、游泳、摄食、生殖洄游等行为差异,分析造成该差异可能的内在机制,以及温度突变中热调控蛋白和表观遗传学对鱼类生存影响的研究进展,阐述鱼类的热调控行为是其根据外界条件和自身需求做出的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行为,其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热调控优势。为了更深入解读全球气候突变对鱼类生存的影响,需要对鱼类热调控行为及调控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薛宝宝 , 李浩 , 彭连法 , 李炼星 , 牛东红 , 李家乐 , 沈和定
2017, 26(6):836-843. DOI: 10.12024/jsou.20170402014
摘要:为了缩短缢蛏中间培育周期,快速培育大规格商品苗种,试验稚贝放养的适宜规格和密度,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250 m2的露天大型水泥池培育稚贝,并混养少量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泥土厚度(3 cm、6 cm),养殖密度对大、小2种规格稚贝的壳长、壳高、体质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底泥厚度影响稚贝体形的生长,规格越大所需底泥厚度越厚,大规格稚贝在6.0 cm和3.0 cm的壳长分别为20.25±0.03 mm、18.58±0.06 mm (P<0.05)。大、小规格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1.83%±0.69%、65.74%±0.83%;养殖密度影响稚贝的生长速度,稚贝规格和养殖密度的综合效果显示,大规格稚贝(10万粒/kg、壳长0.890±0.024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0~1.5万粒/m2;小规格稚贝(20万粒/kg、壳长0.488±0.035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3.0~5.0万粒/m2。培育30 d后,14.4 kg大规格稚贝收获196.4 kg,96.6%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8.8 kg小规格稚贝收获苗种144.6 kg,68.4%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探究了稚贝在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的可行性,缩短了中间培育周期,能为缢蛏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供优质、健康的大规格苗种。
范立民 , 吴伟 , 裘丽萍 , 李丹丹 , 孟顺龙 , 宋超 , 郑尧 , 陈家长
2017, 26(6):844-852. DOI: 10.12024/jsou.20170301998
摘要:为了研究罗非鱼养殖池塘水和表层沉积物中蓝藻(蓝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状况和影响因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对其中的蓝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蓝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的优势目是相同的,为聚球藻目、Cyanobacteria_norank和色球藻目;水中的蓝藻群落结构受到月份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且与系统中氮净输入量有关。表层沉积物中的蓝藻群落受到池塘差异的影响更大,且与系统中磷净输入量有关。试验条件下,罗非鱼对系统中蓝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物质输入。
2017, 26(6):853-861. DOI: 10.12024/jsou.20170402024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池养罗氏沼虾的生长状况、主要病原感染情况、遗传多样性、水质以及感染WSSV罗氏沼虾生长存活试验,探讨池养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原因。结果表明:2016年生长正常与生长欠佳两类池塘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介于0.632 2~0.687 2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583 1~0.635 4之间,属于高度多态性,两种生长类型池塘罗氏沼虾各遗传参数指标和水质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长正常池塘罗氏沼虾在养殖50、100和150 d,体长、体质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生长欠佳池塘罗氏沼虾(P<0.05),EHP、WSSV和IHHNV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低于生长欠佳池塘(P<0.05),养殖220 d,两类池塘各生长状况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类池塘沼虾携带上述病原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前3次检疫结果(P<0.05),同时生长正常池塘阳性检出率更高,雄虾数量更少,与2014、2015年调查塘干塘起捕前结果类似;人工感染WSSV罗氏沼虾,感染15、30和45 d,各浓度组生长状况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生长状况指标均随着感染浓度的上升逐步降低。据此结合养殖中后期每隔10 d左右捕大留小的生产工艺,认为水质、种质差异或退化引起池塘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可能性很小,而感染特定病原引起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可能性较大,且感染特定病原对雄虾生长的影响可能大于雌虾。
车建锋 , 李志斐 , 王广军 , 陈成勋 , 谢骏 , 郁二蒙 , 张凯
2017, 26(6):862-871. DOI: 10.12024/jsou.20170302001
摘要:为了研究高产混养池塘生物膜载体材料附着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物质的代谢特征,采用Biolog-ECO技术和水质分析,分析了罗非鱼和草鱼高产混养池塘生物膜形成过程(0~9 w)中微生物碳代谢变化特征及池塘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混养池塘悬挂生态基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及对氨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的维持有一定贡献作用;(2)不同采样时间点生物膜附着微生物对碳源的代谢活性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第3、5、7、8周生物膜代谢活性处于较高水平,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生物膜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表现为第3、4、5、7、8周明显高于其他周;(3)对6大类碳源利用率的研究表明生物膜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和聚合物类的利用率最高;随着生物膜的形成,附着微生物明显提高了对肝糖、N-乙酰-D-葡萄糖氨、β-甲基-D-葡萄糖苷、1-磷酸葡萄糖等碳源的利用率;(4)生物膜微生物代谢特征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不同采样时间点的样方聚集在3个不同的区域,其中第3、4、6、8、9周微生物代谢差异较小,第0周和第1周聚为一体,第5周和第7周聚为一体,但这3个聚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后续在生产实践中利用碳源强化生物膜形成提供参考。
2017, 26(6):872-879. DOI: 10.12024/jsou.20170402017
摘要: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较为复杂,尚未见其各组成部分生化成分的全面分析,本实验探究了成熟雄蟹生殖系统各部分的组织系数、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1)副性腺指数(AGI)显著高于精巢指数(TI)和输精管指数(VDI),P<0.05。(2)就常规生化成分而言,精巢中的水分、总脂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输精管和副性腺(P<0.05),而粗蛋白含量则以副性腺最高,输精管次之,精巢最低(P<0.05)。(3)就脂肪酸组成而言,生殖系统各部分的总饱和脂肪酸(ΣSFA)、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PUFA)和n-3/n-6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精巢中的C20:3n3、C20:4n6、C22:6n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输精管中赖氨酸(Lys)、缬氨酸(Val)和组氨酸(His)含量最高,副性腺次之,精巢最低(P<0.05),副性腺中其余大部分的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最高。综上,中华绒螯蟹成熟雄体精巢中主要积累脂肪、碳水化合物、PUFA和HUFA,而副性腺中粗蛋白和大部分氨基酸含量较高,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功能有关。
2017, 26(6):880-887. DOI: 10.12024/jsou.20170602073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营养物质利用、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5组等氮等能饲料:鱼粉含量20%的正对照组、鱼粉含量15%的负对照组(豆粕等蛋白替代鱼粉)、在负对照饲料中分别添加微囊赖氨酸(500 mg/kg)、蛋氨酸(900 mg/kg)(达到正对照饲料一致水平),175 mg/kg蛋白酶,微囊赖氨酸、蛋氨酸和175 mg/kg蛋白酶,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96±0.02) g的凡纳滨对虾6周。结果表明:正对照组具有最大增重率和最低饲料系数,而负对照组的增重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在负对照饲料中补充氨基酸、蛋白酶后,有提高增重率和降低饲料系数趋势(P>0.05);同时补充氨基酸和蛋白酶后,虾体增重率提高11.5%,饲料系数降低0.18(P<0.05),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沉积率、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全虾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虾体粗脂肪沉积率和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含15%鱼粉的饲料中单独补充900 mg/kg微囊蛋氨酸、500 mg/kg微囊赖氨酸或175 mg/kg蛋白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改善不显著,联合添加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可显著提高虾体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
吴永俊 , 王玉涛 , 施文正 , 马海建 , 王莉 , 任小娜
2017, 26(6):888-899. DOI: 10.12024/jsou.20161001885
摘要:分析了北京、新疆和青海3个地区养殖虹鳟鱼背肉和腹肉中基本营养成分、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的不同,结果表明:青海虹鳟鱼的水分显著低于北京和新疆(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北京和新疆,相同产地虹鳟鱼背肉和腹肉的基本营养成分差别相对较小;新疆和青海虹鳟鱼背肉中IMP含量显著高于腹肉,不同产地间AMP、IMP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均表现为:新疆 > 北京 > 青海;电子鼻分析表明北京和新疆虹鳟鱼气味较为接近,而和青海虹鳟鱼有明显区别,且其背肉和腹肉也有所不同;GC-MS检测分析表明虹鳟鱼中挥发性物质主要以醛酮类和醇类为主,青海虹鳟中醛酮类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北京和新疆,而醇类显著低于其他两地。
孙丽慧 , 陈建明 , 沈斌乾 , 姜建湖 , 黄爱霞 , 潘茜
2017, 26(6):900-908. DOI: 10.12024/jsou.20170602089
摘要:以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制作7组缬氨酸梯度水平分别为6.3、7.2、8.9、11.0、12.6、14.1、15.8 g/(kg干饲料)的等氮等能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35 g的草鱼鱼种75 d,结果表明:草鱼鱼种增重率随饲料缬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当饲料缬氨酸水平达12.6 g/(kg干饲料)时草鱼鱼种增重率达最大值,继续增加饲料缬氨酸水平,草鱼鱼种增重率显著下降(P<0.05)。草鱼鱼种蛋白质累积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同的趋势。草鱼鱼种饲料效率在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2.6、14.1 g/(kg干饲料)时达最大值(P<0.05)。饲料缬氨酸水平对草鱼鱼种鱼体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及体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草鱼鱼种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在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1.0 g/(kg干饲料)时达最高值(P<0.05),但各组之间并无明显规律性,饲料缬氨酸水平对草鱼鱼种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以鱼体增重率、蛋白质累积率和饲料效率为指标,以抛物线回归模型分析,求得草鱼鱼种对饲料缬氨酸的需求量为12.79~13.68 g/(kg干饲料),占饲料蛋白的3.76%~4.02%。
2017, 26(6):909-920. DOI: 10.12024/jsou.20171002153
摘要:基于海洋模式ECOM-si,建立长江口外海包含环流场、温盐、泥沙和NPZD型生态模型的物理-生态耦合数值模式。利用历次定点、断面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模拟精度,且稳定性良好,可用于研究长江口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长江入海径流量受三峡工程调蓄前后,不同月份下泄水量的增减分别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对长江口外营养盐和浮游植物月平均生物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长江口外营养盐增减的绝对量由近河口区向远河口区递减;且调蓄引起的营养盐增减峰值时间上自西向东推迟、峰值滞后。枯水年受径流调蓄的影响最大,径流调蓄导致的营养盐增量在各区均是枯水年明显大于丰水年和平水年,而在过渡区和远河口区10月后因蓄水导致的减量则相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情势与营养盐较为一致,枯水年影响最大,且自西向东峰值滞后;此外,由于硅藻和甲藻的竞争作用,硅藻在流量增加季节的生物量增幅大于流量减少季节的生物量减幅,而甲藻则相反。三峡工程的径流调蓄有利于增加长江口外海域的年均浮游植物生物量,但年平均增幅较小。
刘海新 , 余颖 , 席英玉 , 王丽娟 , 杨妙峰 , 姜琳琳 , 叶玫
2017, 26(6):921-932. DOI: 10.12024/jsou.20170201951
摘要:牡蛎能富集栖息环境中多种污染物,可做为监测海域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为评估牡蛎食用安全性,采用2015年对福建闽南沿海主要牡蛎产区养殖牡蛎监测数据,计算不同海区牡蛎中主要污染物:无机砷、甲基汞、铅、镉、铜、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六六六、DDT的暴露边界值(MOE)和总致癌风险指数(RTC),评估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各污染物的平均暴露边界值在1.00×10-6~0.111之间,均小于1;平均总致癌风险指数在2.88×10-5~3.16×10-5之间,未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因此,闽南沿海养殖牡蛎的食用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比较牡蛎中各种污染物的食用健康风险值及分析主要风险因子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发现闽南沿海养殖牡蛎食用健康风险主要来源于重金属,镉、铅、甲基汞的暴露边界值较高,无机砷对总致癌风险指数贡献率大;在所监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多氯联苯不仅暴露边界值远高于其他几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对总致癌风险指数的贡献也高于其他几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镉、铅、甲基汞、无机砷和多氯联苯应是闽南养殖牡蛎食用健康风险监控的重点。
2017, 26(6):933-938. DOI: 10.12024/jsou.20170301995
摘要:在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体中,海洋环保NGO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政策参与、公共舆论等各个方面。但是,从调研资料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海洋环保NGO起步较晚,发展上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社会支持匮乏和自身组织能力薄弱等方面。为了促进形成海洋环境保护多元治理格局,有必要优化其制度环境、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并拓宽海洋环保NGO组织自身建设路径。
陈程 , 陈新军 , 雷林 , 汪金涛 , 刘大鹏 , 徐良琦 , 黄建忠
2017, 26(6):939-945. DOI: 10.12024/jsou.20170502066
摘要: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是我国西非过洋性渔业底拖网渔船的主要作业海域之一。本研究根据2010-2015年上海某远洋渔业公司的底拖网渔船生产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表温和海面高度等数据,利用栖息地指数方法,采用几何平均模型和算术平均模型对毛里塔尼亚底拖网渔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作业的时间为1-4月和7-12月。各月基于表温、海面高度距平值和海底水深的适应性指数表明渔场的适宜海洋环境范围有差异。AMM模型中,HSI大于0.6的作业网次比例为76.10%,作业产量比例为78.66%,平均网次产量随着HSI的增加逐渐增大,从HSI为0~0.2时的29.37 kg/网次,增加到HSI为0.8~1.0时的47.20 kg/网次;GMM模型中,作业网次所占比例只有66.71%,作业产量比例为71.18%,平均网次产量随HIS的增加没有呈现合理的规律。本研究认为AMM模型更加适合于毛里塔尼亚底拖网渔场的预报。
2017, 26(6):946-952. DOI: 10.12024/jsou.20170702098
摘要:涌浪是近海波浪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持续时间长且蕴含巨大能量,可导致渔船沉没事故,造成生命、财产和环境危害。合成孔径雷达(SAR)能够对海浪成像并提供二维方向谱,成为遥感海浪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将利用欧空局环境卫星搭载的高级合成孔径雷达(ENVISAT-ASAR)的波模式轨道数据提供的涌浪信息,量化涌浪在中国近海浪致渔船沉没事故中的影响。首先,对浪致渔船沉没事故、ASAR数据和模式数据进行时空匹配;其次,对匹配成功的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涌浪要素特征,量化涌浪影响。结论:渔船沉没事故发生时,(1)天气形势多为冷空气、温带气旋或台风;(2)风浪、涌浪混合有效波高绝大部分大于2.0 m,涌浪波高占比在50%以上;(3)风浪和涌浪夹角>45°,当同时满足(2)和(3)条件时更容易发生沉船事故。
2017, 26(6):953-959. DOI: 10.12024/jsou.20170702103
摘要:随着我国渔业生产的发展,渔业用冰需求量逐渐增大,而我国目前尚无官方公布的渔业用冰需求量统计数据,制冰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规模;制冰企业对用冰消费市场结构和发展趋势不掌握,直接造成制冰企业生产存在盲目性。通过建立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估算出1995-2016年渔业用冰量,并与全国水产冷库制冰量趋势线相拟合,得出两者趋势一致的结论。表明估算得到的结果相对客观准确,符合我国渔业用冰的实际情况。通过异方差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等一系列计量检验,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变量之间存在稳定及长期均衡关系,因而估算结果具有严格的统计意义。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的渔业用冰量不断增长,说明我国渔业生产规模正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涉渔第一产业预估用冰量占比较大,为40.74%,但年均增长率为3.04%;涉渔第二产业预估用冰量在三个产业中占比最小,为12.17%,但年均涨幅最高,达到7.99%;涉渔第三产业预估用冰量占比最高,为47.09%,且年均增长率为4.73%。预计到2030年,渔业总用冰量达到1 927万吨。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编:201306 传真:021-61900229
电话:021-61900229 E-mail:xuebao@sho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9084417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