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南 , 王丛丛 , 刘云 , 武晓会 , 孙建飞 , 陈程 , 许强华
2016, 25(4):481-487. DOI: 10.12024/jsou.20160101630
摘要:microRNA为短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3'UTR序列互补在转录后水平发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microRNA在心脏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南极冰鱼因体内缺乏功能性血红细胞,其心脏出现了补偿性增生。前期的研究提示,独角雪冰鱼心脏中特异表达的microRNAs可能与冰鱼心脏的补偿性增生相关。本研究针对南极冰鱼心脏中高表达的miR-210-5p,运用斑马鱼显微注射、靶基因预测等手段研究了miR-210-5p对心脏发育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注射miR-210-5p后,出现心包膜水肿,心脏发育畸形等现象。qRT-PCR分析显示,过表达miR-210-5p的斑马鱼胚胎中,心脏发育相关的标志性基因bmp4、smad1、gata6以及tbx2b的表达水平下调。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bmp/smad通路中的BMP2、BMP4、SMAD1、GATA6以及TBX2B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下调。通过对tbx20基因3'UTR的靶基因生物信息学预测,以及对其进行GFP荧光表达分析,发现tbx20基因可能是miR-210-5p的一个靶基因。由此推测,miR-210-5p可能通过抑制tbx20基因的表达,并调控bmp/smad通路以抑制冰鱼心脏发育。
戴习林 , 王海洋 , 过正乾 , 蒋飞 , 周梦颖 , 鞠波 , 苏建 , 高翔 , 丁福江
2016, 25(4):488-496. DOI: 10.12024/jsou.20150401421
摘要:为了提高罗氏沼虾苗种品质,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对同一雌虾5个产卵批次子代(Ⅰ、Ⅱ、Ⅲ、Ⅳ、Ⅴ)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幼体数量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增加,前三产卵批次具有较高出苗率。各产卵批次子代绝对增重率大小顺序为Ⅲ > Ⅱ > Ⅴ > Ⅳ > Ⅰ,经LSD法多重比较,Ⅱ和Ⅲ批次子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Ⅰ批次子代成活率显著高于后四批次(P<0.05),前三批次子代体重变异系数小于后两批次,表明前三批次养成规格更加整齐。Ⅰ、Ⅱ、Ⅳ和Ⅴ批次子代在养殖60 d后雌性比例较高,而Ⅲ批次子代雌雄比符合1:1。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5个产卵批次子代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结果显示:5个产卵批次子代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大小顺序为Ⅱ(0.5863) > Ⅰ(0.5835) > Ⅴ(0.5602) > Ⅲ(0.5601) > Ⅳ(0.5558),均为高度多态。Ⅰ批次子代与Ⅴ批次子代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0170,Ⅳ批次子代与Ⅴ批次子代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003,各批次子代间遗传关系极近,表明5个产卵批次子代的遗传结构无明显差异。
陈劲松 , 周发林 , 江世贵 , 杨其彬 , 马振华 , 邱丽华 , 傅明骏 , 李运东 , 黄建华
2016, 25(4):497-507. DOI: 10.12024/jsou.20150901560
摘要:根据本实验室构建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cDNA文库得到的EST序列,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斑节对虾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PmGS)的cDNA全长序列,进行了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研究了PmGS基因在斑节对虾不同组织、氨氮胁迫过程中差异表达情况。该序列全长142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086 bp,3'非编码区(UTR)为294 bp,包括含有27个碱基的poly(A)尾,5'非编码区(UTR)为40 bp。ORF可编码36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0.423 ku,理论等电点为6.19。序列含有一个谷氨酰胺结合结构域(Gln-synt_C),8个磷酸化位点,2个糖基化位点。斑节对虾和中国明对虾的GS基因的相似性最高,达99%。PmGS-mRNA在斑节对虾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淋巴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鳃组织,在胸神经中的表达量最低。96 h高浓度氨氮胁迫后, PmGS-mRNA在肝胰腺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在鳃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暗示,PmGS在氨氮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参与了斑节对虾机体的急性氨氮胁迫应答反应。
2016, 25(4):508-514. DOI: 10.12024/jsou.20151001576
摘要:采用形态判别分析和SRAP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沿海彩虹明樱蛤8个群体尤其是乐清湾群体的形态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乐清、温岭与台州的群体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而与宁波、舟山群体则差异较大;可以利用形态特征对乐清湾与舟山、宁波湾彩虹明樱蛤群体进行初步鉴别;(2)与舟山、宁波相比,浙江乐清湾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高;乐清湾群体聚为一支,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更高的遗传相似性。形态和SRAP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各群体在形态和遗传相似性方面基本反映了各群体的地理关系,但乐清湾养殖群体与宁波群体更为相近,乐清湾彩虹明樱蛤养殖群体可能会对乐清湾野生群体造成种质混杂。
李炼星 , 杜文俊 , 王成东 , 王杰 , 牛东红 , 李家乐 , 沈和定
2016, 25(4):515-521. DOI: 10.12024/jsou.20160101635
摘要:为了探明缢蛏生长性状与耐温、耐高盐性能的关系,在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的基础上,于2014年获得了27个生长性状差异的家系,对各家系前期3个月的生长性能测定后,得到了生长优势家系5个,生长速度平均家系17个,生长劣势家系5个,再经过3个月的室外培育至幼贝后,将前期生长优势和生长劣势家系取出。预实验确定了缢蛏半致死温度、盐度分别是36.5℃和35.8。以群体繁育的缢蛏作为实验对照,将各家系分别培育在盐度正常、水温为36.5℃和水温正常、盐度为35.8的环境中。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各家系存活率,结果表明:在半致死温度和盐度条件下,生长优势家系存活率高于生长劣势家系,且不同家系间耐温、耐高盐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耐热、耐高盐性能最强的家系比最差的家系分别高了74%和50%,初步获得了耐高温和耐高盐的家系,为如何获得生长性状优良且抗逆性强的缢蛏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 25(4):522-527. DOI: 10.12024/jsou.20160101647
摘要:对海区人工栽培的坛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申福2号"以及坛紫菜传统栽培种在遭遇高温天气后的生长特性进行了连续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在坛紫菜壳孢子采苗下海栽培后,由于海水温度下降幅度小,比正常年份同期水温偏高1~2℃,造成传统栽培种的叶状体腐烂脱落、大规模减产,而在相同海域栽培的"申福1号"和"申福2号"却保持了叶状体的正常颜色和形态以及较快的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受高温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证实,坛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和"申福2号"在海区栽培时对高温有明显的耐受性和生长优势,与它们在室内培养所表现出来的耐高温和快速生长特性的结果非常一致。在海区栽培条件下,其比传统栽培种可提高1~2℃的耐高温水平,具备良好的推广潜力。
周梦海 , 李慷 , 张文博 , 俞雪钧 , 湛嘉 , 吴宗文 , 刘利平
2016, 25(4):528-533. DOI: 10.12024/jsou.20150401418
摘要:为获知不同罗非鱼养殖方式下水体中异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于2013年5月、8月和10月期间对海南文昌1座水库和6处全投料精养池塘,以及广东茂名3座水库、6处全投料精养池塘和6处立体养殖池塘(罗非鱼和家猪立体养殖)的养殖水体进行采样,利用吹扫捕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T-GC-MS)对水体主要土腥味物质:土臭素(geosmin, 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 2-MIB)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结果发现:2-MIB为两地养殖水体中主要致嗅物质,含量为0~65.61μg/L;少量采样点检出GSM,含量为0~11.77μg/L。在3种养殖模式(水库、精养池塘和鱼猪立体养殖池塘)中,两种异味物质的分布均为水库最低,精养池塘次之,鱼猪立体养殖池塘最高,且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养殖时间及养殖地区间异味浓度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养殖模式会对养殖水体的异味物质含量造成影响,鱼猪立体池塘养殖模式的异味物质来源复杂,更易产生严重的土腥味。
2016, 25(4):534-540. DOI: 10.12024/jsou.20151101601
摘要:采集了39只人工养殖的健康幼体绿海龟(1.5~2.5龄)、6只健康成体绿海龟(10~20龄)和3只野生成体绿海龟,用Beckman AU5800和TNI BECKMAN Access 2测定和分析了反映绿海龟心肝肾功能的17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发现野生个体的生化指标与人工养殖的绿海龟差异较大,谷草转氨酶(P=0.002)、白蛋白(P=0.015)、碱性磷酸酶(P=0.010)、谷丙转氨酶(P=0.010)等均有明显差异,人工养殖绿海龟除碱性磷酸酶与年龄呈负相关外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生化指标上差异不显著。本实验结果与野生绿海龟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野生个体的指标差异非常显著,难以作为健康指标的参考。本研究建立了人工绿海龟的心肝肾功能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为野生绿海龟血液生化研究提供参考,为指导绿海龟养殖过程中的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李建松 , 王广军 , 龚望宝 , 谢骏 , 余德光 , 郁二蒙 , 魏南 , 夏耘
2016, 25(4):541-550. DOI: 10.12024/jsou.20160201656
摘要:为了解蓝藻暴发池塘中细菌群落特征,采集3个地区(广东、云南、贵州)4个淡水养殖场的蓝藻暴发池塘和非蓝藻暴发池塘(对照池塘)水样,并检测其理化因子及生物指标,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其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依据PCR-DGGE指纹谱带的丰度对养殖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发现:蓝藻暴发池塘水体的PO4-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P<0.01);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O4-P与代表蓝藻暴发程度的叶绿素a存在正相关关系(R2=0.869,P<0.01);而且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的RDA分析表明,PO4-P与蓝藻暴发池塘细菌群落关系密切。蓝藻暴发池塘与对照池塘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测序分析显示,蓝藻暴发池塘特定的细菌为Flexibacter,其可能对蓝藻有裂解作用;而Synechococcsus在蓝藻暴发池塘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池塘,可能是Microcystis的大量暴发抑制了Synechococcsus的生长。
何强 , 常玉梅 , 苏宝锋 , 孙博 , 孙效文 , 梁利群
2016, 25(4):551-558. DOI: 10.12024/jsou.20160201663
摘要:采用封闭流水式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碳酸盐碱度(以下简称CA, 10、30、50、70、90、110 mmol/L)对体质量为(84.62±6.70)g的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耗氧率、氨氮排泄率、血氨含量及排氨基因Rh家族(Rhag、Rhbg、Rhcg1和Rhcg2)在鳃组织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CA9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达到最低值,表明CA90可能是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所能承受的最大碱度胁迫。相反,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血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A90时达到峰值。然而在CA0~50时,瓦氏雅罗鱼血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进化出特殊的排氨机制,使其体内能够保持较低的氨氮含量以此规避氨中毒。定量PCR显示,参与氨转运的4种Rh基因在不同碱度处理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其中Rhcg1和Rhcg2在高碱度(CA110)最为显著(P<0.05),表明Rhcg1和Rhcg2可能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碱胁迫下的排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量代谢研究(O:N)发现,在CA0~70时,雅罗鱼无需消耗过多能源物质即可实现高碱度胁迫下的能量需求;而在碱度为90~110时,则主要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减少蛋白质耗能,以此降低毒氨的产生。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深入探讨了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高碱胁迫下的排氨策略及其可能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推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不同类型盐碱水域的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魏静 , 郑小淼 , 冷向军 , 李小勤 , 胡静 , 石泽
2016, 25(4):559-568. DOI: 10.12024/jsou.20150401424
摘要:以常规配合饲料和蚕豆饲喂平均体质量为(936.7±6.1)g的草鱼,测定了草鱼在脆化过程中血液学指标及肌肉、肝胰脏、鳃组织氧化还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受饲料种类和饲喂时间的双重影响,蚕豆组草鱼12 w时的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蚕豆组草鱼4 w时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8 w时鳃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肌肉丙二醛(MDA)含量,12 w时肝胰脏、肌肉及鳃SOD活性,肌肉及鳃CAT活性,肝胰脏、肌肉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蚕豆组草鱼在4 w时的肌肉、鳃,8 w时的肝胰脏、鳃,及12 w时的鳃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4 w时的肌肉、鳃,8 w时的肝胰脏、鳃、肌肉,及12 w时鳃中的GSH/GSSG系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摄食蚕豆会对草鱼带来血液学指标及组织抗氧化机能的时间累积性损伤,提示在养殖过程中需采取措施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叶金明 , 吴建开 , 杨显祥 , 丛宁 , 董同瑚 , 王德忠
2016, 25(4):569-574. DOI: 10.12024/jsou.20151001583
摘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和评价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的适宜性,探讨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鲮和赤眼鳟食性相近,同属于低龄成熟的多次产卵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强,比鳜鱼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一年能进行三次人工繁殖,繁殖力强,易补充亲鱼,繁殖方式和设施与四大家鱼、鳜鱼相似,人工繁殖的效率极高。采用一次放足、分批捕捞的高密度养殖方式,群体产量高,养殖成本低。因此,两种鱼都具有优秀的饵料鱼属性。但在长江流域,赤眼鳟能弥补麦鲮不能自然越冬的缺陷,繁殖期和生长期更长,养殖产量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是可行的。这为鳜鱼的养殖,特别是反季节养殖开辟了新的饵料鱼途径,为改进鳜鱼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饮江 , 宋盈颖 , 赵圆 , 辛铎 , 黄富锡 , 邵留
2016, 25(4):575-581. DOI: 10.12024/jsou.20151201619
摘要:浮萍暴发式生长给河道、湖泊、池塘等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困扰。探讨中草药提取液对浮萍植物的生长影响,以期为新型植物源除草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浮萍表观生长状态观察及对叶绿素、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的检测,研究了7种常见中草药(甘草、地锦草、金钱草、泽漆、泽泻、黄连、鱼腥草)提取液对紫背浮萍(Soirodela polyrhiz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连提取液对浮萍叶状体分蘖的抑制作用最佳,培养期间浮萍叶状体数几乎未增加;地锦草提取液对浮萍生物量增长的抑制能力最佳,培养96 h后浮萍生物量下降至对照组的69%;泽泻提取液对浮萍色素水平的影响最大,培养96 h后实验组叶绿素含量下降55%以上,杀青效果明显。因此,从中草药宝库中寻找抑制浮萍暴发的植物源除草剂是可行的。
2016, 25(4):582-590. DOI: 10.12024/jsou.20150901556
摘要:对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和异枝江蓠(Gracilaria bailinae)进行了为期12 d的腐解过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结束时,芋根江蓠、异枝江蓠腐解的时间分别为10 d、8 d,藻体失重率分别为22.52%、8.50%, 2种江蓠均处于腐解早期阶段,腐解过程分先快后慢两个阶段,芋根江蓠腐解速率大于异枝江蓠。在腐解过程中芋根江蓠藻体丙二醛(MDA)含量大于异枝江蓠,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小于异枝江蓠,说明芋根江蓠膜系统受损程度较大,对逆境胁迫的抗氧化能力较弱。(2)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规律为:TN>TP,氮磷释放不同步,磷释放滞后;其中TN释放量为:芋根江蓠>异枝江蓠;TP释放量为:芋根江蓠<异枝江蓠。腐解水体中TN、TP含量为:芋根江蓠>异枝江蓠。(3)芋根江蓠藻体含水率、C/N初始值高于异枝江蓠,前者分别为95%、52.11,后者为91%、24.01。综上所述,芋根江蓠腐解的时间较长,藻体失重率和分解速率较大,抗氧化能力较弱,TN释放量较多,所以芋根江蓠腐解的程度比异枝江蓠大; 2种江蓠氮磷含量、抗氧化能力、藻体含水率和C/N不同可能是导致藻体腐解、氮磷释放差异的原因。
张林慧 , 张建恒 , 赵升 , 吴青 , 宋文鹏 , 刘材材 , 徐韧 , 何培民
2016, 25(4):591-598. DOI: 10.12024/jsou.20150301369
摘要:我国黄海绿潮每年周期性暴发,不仅对江苏、山东沿岸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产生巨大经济损失。针对绿潮漂移至北黄海后迅速消亡的实际情况,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海上监测、室内实验等手段,对2014年青岛海区绿潮漂移过程、分布海域、覆盖面积动态变化、生长速率和藻体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探究总结了黄海绿潮藻衰亡规律。结果显示: 5月底绿潮开始影响青岛海区,6月至7月中上旬,绿潮影响规模不断扩大,达到峰值后,覆盖面积逐渐减小,直至8月中旬,青岛及周边海区的漂浮藻体逐渐消失;2014年7月青岛海区围隔实验显示,藻体生物量日生长率仅2%/d左右,偶尔出现负增长现象;海区漂浮藻体呈浅绿或黄绿色,部分发白,藻体多为囊状、管状和褶皱状,藻体细胞间隔增大,部分细胞出现颗粒化,并且少量藻体出现生殖细胞放散等现象,且藻体荧光活性均小于0.52,叶绿素含量普遍偏低,约0.3 mg/g左右,以上现象表明青岛海区漂浮藻体已处于退化衰亡状态。本研究为阐释黄海绿潮消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绿潮灾害防控工作提供支撑。
2016, 25(4):599-606. DOI: 10.12024/jsou.20150401425
摘要:随着对清洁能源利用的逐步重视,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猛。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水下噪声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而我国对海上风电场水下噪声的相关科学研究却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实验对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运行期噪声进行了实地调查采样,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研究了不同单机容量风电机的噪声特性,并对风电场内单个风机分不同深度进行了噪声特性研究,还对不同噪音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风电机噪音具有低频及低能级水平的特点,主要频率在400 Hz以内,声压级在81~101 dB之间。海水流速一定时,不同深度风电机水下噪声频谱特性基本一致;当海水流速增大,会导致频谱部分主频峰值的丢失或偏移。噪声记录使用的抛锚定点测量法空间自由度高,但测量时间较被动;漂流法测量路线单一,但测量时间自由度较高。
2016, 25(4):607-612. DOI: 10.12024/jsou.20151001570
摘要:大型网箱(围网)养殖是我国对深远海水体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网衣破损检测是网箱养殖可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利用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框架式AUV进行网衣破损检测是可行的技术方案之一。基于技术、成本和使用便利性等要求,提出了框架式AUV螺旋式网衣破损检测策略,对其进行了运动建模和动力计算,获得了控制方法及与海流等相关的工作条件。根据模型分析进行了框架式AUV系统参数设计,开发了3自由度AUV控制系统软硬件、水下视频监控装置及工作距离1.5 km的微波通讯系统。所研发系统在象山港海域大型网箱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流速小于0.8 m/s时,能够在大潮和小潮分别获得最远0.9 m和1.5 m的清晰视觉图像,可以方便地判断网衣破损情况,满足实际要求,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6, 25(4):613-619. DOI: 10.12024/jsou.20160101648
摘要: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栖息地改造主要通过底层鱼礁进行,从产生营养物质上升流、饵料场和产卵场及生物链的角度未充分利用整个水体空间,导致效能不能发挥到最佳。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我国东海近海海域海况和生物特性研发了能与底层人工鱼礁协同工作的中上层浮鱼礁。从改善流场、自身体积保持等角度设计了四层网格式柔性浮式鱼礁,进行了浮力、重力及抗浪流能力的校核计算,确定了锚系技术方案及水下效果监控方法。在象山港海洋牧场进行了布放,实际效果测试表明所设计的浮鱼礁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流场,在最高潮和最低潮时均可保持竖直方向的拉伸状态,最大潮流速度时倾斜角度不超过20度,现场多批次调查及水下视频监控效果显示所研发的鱼礁能够与底层鱼礁协同工作,投放2个月后有鱼类稳定地出现在浮鱼礁周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6, 25(4):620-627. DOI: 10.12024/jsou.20160201650
摘要: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资料,对1979-2013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吨位、主机功率的总规模以及主机功率结构、作业类型结构的变迁和现状进行评价分析。2013年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总计81647艘,156.6万吨,其中机动渔船78671艘,382.3万千瓦;机动小型渔船数量最多,超过75%,早期增速快,近十年较为稳定;大型渔船数量极低,增速缓慢,目前仍不足0.6%;中型渔船较为稳定;刺网作业渔船数量最多,拖网渔船次之,各类型渔船均已从增长期进入调控管理期。南海区捕捞渔船目前存在总体规模过大、数量结构上小型渔船偏多、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压减捕捞渔船总体规模,在结构上重点压减小型渔船,适当保留大型渔船规模,同时应进一步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压减小型渔船拖网、刺网作业,积极发展钓捕,适当发展围网和深水拖网。
2016, 25(4):628-633. DOI: 10.12024/jsou.20150101308
摘要:根据2012年夏季南奥克尼群岛水域采集的表层水样本,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了该水域表层水中的铜、铅、锌和铁元素浓度及分布。结果表明:铜浓度在0.033~0.121 mg/L之间,铅浓度在0.414~1.478 mg/L之间,锌浓度在0.008~0.083 mg/L之间,铁浓度在0.255~0.454 mg/L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059 mg/L、0.908 mg/L、0.037 mg/L和0.351mg/L。铁与锌浓度分布有着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可为建立南极半岛海洋环境信息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为进一步开展南大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付娇娇 , 王旭 , 刘海泉 , 孙晓红 , 谢晶 , 潘迎捷 , 赵勇
2016, 25(4):634-640. DOI: 10.12024/jsou.20151201610
摘要: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4、15、25和37℃)、pH(4、5、6和7)及NaCl浓度(0.5%、2.5%、4.5%和6.5%)对单增李斯特菌野生型菌株(WaX12)及sigB缺失突变型菌株(WaX12-Δsig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WaX12菌株,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量显著降低(P<0.05)。变异系数分析显示,不同培养条件对WaX12菌株及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有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NaCl浓度次之,pH最弱;且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更易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其次,分别选取了WaX12菌株与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差异最显著的培养条件(37℃、pH 6及2.5% NaCl)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WaX12-ΔsigB菌株胞外多糖及胞外蛋白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其活菌数略有降低。本研究为深入探讨sigB参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编:201306 传真:021-61900229
电话:021-61900229 E-mail:xuebao@sho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9084417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