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5(1):0-0. DOI: 10.12024/jsou.20160100
摘要:
李传阳 , 许淼洋 , 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 , 赵金良 , 钱叶洲 , 吴超 , 钱德
2016, 25(1):1-7. DOI: 10.12024/jsou.20150401383
摘要:为了解不同种类鳜鱼生长差异的生理基础与机制,比较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和杂交鳜(斑鳜♀×鳜♂)幼鱼30 d内的生长速率与日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PGA1、PGA2、PGC)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鳜、杂交鳜和斑鳜日增重率分别为(1.171±0.180) g/d、(1.019±0.104) g/d和(0.433±0.078) g/d,生长速率快慢次序是鳜>杂交鳜>斑鳜。鳜、杂交鳜和斑鳜平均日摄食量分别为(6.1±0.31) g/d、(5.26±0.33) g/d、(4.24±0.23) g/d。胃蛋白酶比活力最高部位是胃,实验前期,3种鳜鱼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后期,鳜、杂交鳜和斑鳜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为(347.8±13.3) U/g、(303.4±12.1) U/g和(272.1±10.9) U/g。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量随生长阶段缓慢增加,PGC:PGA1:PGA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例是1.1:1.0:0.7;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为最高,杂交鳜相对表达量略高于斑鳜(P<0.05)。结果表明,3种鳜鱼的生长速率快慢与它们的摄食量大小之间呈正相关,摄食量大小与其消化能力间也具有相对应的关系。
2016, 25(1):8-17. DOI: 10.12024/jsou.20150401411
摘要:通过PCR技术,从牙鲆(Paralichtys olvaceus)总RNA 中获得牙鲆lin-29基因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769 bp,包括1 329 bp 开放阅读框,编码 442 个氨基酸,预测其是一种多锌指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显示,牙鲆LIN-29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同源性最高,达95.25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牙鲆与其他鱼类聚集一支,并且与罗非鱼的进化关系最近。荧光定量 PCR 显示,在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阶段,以原肠胚期lin-29表达量最高;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脑中表达最高,肌肉中最低。外源甲状腺激素(TH)在牙鲆仔鱼发育初期(TH 处理后2 d、5 d)下调lin-29表达,TH处理后21 d(36 dph)和26 d(41 dph)上调lin-29 基因表达,同时,硫脲(TU)处理均显著上调lin-29 表达。结果显示牙鲆lin-29基因可能在牙鲆早期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研究lin-29在牙鲆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郑琦 , 蔡佳 , 汤菊芬 , 鲁义善 , 吴灶和 , 简纪常
2016, 25(1):18-24. DOI: 10.12024/jsou.20150401413
摘要: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 PCR技术从红笛鲷脾脏中鉴定得到了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LITAF)基因,命名为Ls-LITAF。该基因cDNA全长815 bp,开放阅读框为447 bp,编码14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5.7 ku。序列分析显示Ls-LITAF蛋白具有保守的LITAF结构域,其中包含一个CXXC基序与一个(H)xCxxC基序。Ls-LITAF蛋白与其他鱼类LITAF蛋白相似度较高,在系统进化树中也与其他鱼类该蛋白聚为一支。Ls-LITAF基因在健康鱼体多种组织均有表达,其中鳃、脾脏、皮肤与头肾的表达量较高;且哈氏弧菌刺激鱼体后,Ls-LITAF在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Ls-LITAF在红笛鲷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2016, 25(1):25-33. DOI: 10.12024/jsou.20150501434
摘要: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对于降海洄游的日本鳗鲡年龄、生长特性等的研究有限,以至于不能有效管护。本研究于2012年10月在长江靖江段捕得121尾降海洄游日本鳗鲡,并对其年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雌性个体要明显多于雄性,雌雄比例为78: 43;(2)雌雄鳗鲡年龄、生长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雌鳗的平均年龄、体长、体质量以及平均生长速度[(5.50±1.18)龄、(654.9±67.6) mm、(522.1±176.2) g、(110.48±12.76) mm/a)]均显著大于雄鳗[(5.00±1.23)龄、(527.8±40.1) mm、(249.8±63.7) g、(96.46±16.75) mm/a)];(3)整个生活史中生长速度存在很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长生长速度逐渐趋于0,而体质量生长速度存在拐点,雌鳗出现在4.80龄,雄鳗出现在2.63龄;(4)与其他水域相比,长江口降海洄游日本鳗鲡的年龄结构较小,而体长、体质量、渐进体长和渐进体质量则较大,这表明长江水域可能更适合日本鳗鲡的生长;(5)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可能源于生长策略的差异。
于世亮 , 张旭光 , 张云峰 , 和友 , 郭弘艺 , 宋佳坤
2016, 25(1):34-43. DOI: 10.12024/jsou.20150501448
摘要:采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同步辐射等方法对长蛸平衡囊的形态和神经支配进行了研究。平衡囊位于长蛸头后部两侧的软骨腔中,表面是近似椭圆形的膜质结构。平衡囊表面缠绕的大量纤维丝,与软骨壁粘联后使囊悬浮于腔内的淋巴液中。平衡囊中的感觉毛细胞分为感觉斑(macula)和感觉脊(crista)两个区域,其中感觉斑毛细胞区被包裹着胶质粘液层的耳石覆盖,毛细胞动纤毛顶端嵌入耳石底层钙质微晶体间隙中;感觉脊区毛细胞呈带状螺旋型排列,共分九节,其毛细胞均由胶质顶(cupula)覆盖。毛细胞仅含等长、9+2微管型动纤毛,无静纤毛,其周围细胞含微绒毛。平衡囊内的一软骨凸起结构,相对感觉脊(anticrista),其表面无感觉毛细胞。同步辐射结果表明:支配感觉斑区的神经仅一条,而感觉脊区却由两条神经束从脑部经囊表后分支进入各自支配的毛细胞节区。
2016, 25(1):44-50. DOI: 10.12024/jsou.20150101304
摘要:以刀鲚(Coilia ectenes)、湖鲚(C. ectenes taihuensis)、凤鲚(C. mystus)和七丝鲚(C. grayii)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元素含量特征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ICP-OES)测定了23种元素(Al、B、Cd、Co、Ca、Cr、Cu、Fe、K、Li、Mg、Mn、Mo、Na、Ni、P、Pb、S、Se、Sn、Sr、Ti和Zn)的含量,其中10种元素(B、Cd、Co、Cr、Li、Mo、Pb、Se、Sn和Ti)低于检出限未被检出。针对不同种类的鲚鱼全鱼所测得的元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组样品元素含量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的鲚鱼样品可较好地被区分,聚类分析映证了这一结论,逐步判别分析显示对全部30尾个体判别正确率为100%。元素含量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鲚属鱼类不同物种可以有效被区分。
董鹏生 , 刘青 , 吴旭干 , 何杰 , 丁怀宇 , 常国亮 , 王幼鹏 , 成永旭
2016, 25(1):51-60. DOI: 10.12024/jsou.20150501450
摘要:河蟹一龄性早熟是扣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构建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性成熟河蟹家系,综合评估了两种家系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早熟率、成活率、产量、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及其规格分布等参数,结果显示:(1)除215日龄雄体甲壳长外,一龄早熟家系扣蟹在155和215日龄的体质量、甲壳长、甲壳宽、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二龄成熟家系(P<0.05);(2)整体上两种家系子代的成活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尽管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雄体的早熟率略高于二龄成熟家系,但是两者的差异不显著,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雌体无一龄早熟现象,二龄成熟家系子代雌体的早熟率是其雄体的两倍;(3)两种家系后代中正常扣蟹各规格比例基本呈正态分布,雌雄体主要集中于3~6 g和6~9 g两个体质量范围,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成熟家系的大规格扣蟹(体质量>6 g)比例较高,一龄早熟家系的小规格扣蟹(体质量<6 g)比例较高。综上,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两者的一龄性早熟情况也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河蟹一龄性早熟的生理机制和性别差异。
2016, 25(1):61-70. DOI: 10.12024/jsou.20150401405
摘要:为了评估饲料中不同淀粉源及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学的影响,采用4种淀粉(蜡质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木薯淀粉)各按两水平(5% 和10%)配制成8种等氮和等能的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3.45 ± 0.08)g的大口黑鲈,经45 d的饲养后,采集肝脏样本进行肝脏组织的生化测定和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摄食全部5% 淀粉饲料和10% 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的实验鱼的肝脏颜色呈正常的鲜红色;而摄食其他10%淀粉饲料的实验鱼肝脏均显现出发白现象,同时,肝细胞体积、肝体指数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高于5% 淀粉饲料组和10% 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组,肝细胞的细胞核移至细胞边位,出现空泡化现象。在5% 和10% 的淀粉水平上,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组的肝体指数、肝糖原含量和肝细胞体积均显著小于其他淀粉源的饲料组,肝细胞也没有出现细胞肿胀现象。本研究得出,饲料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与水平均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的肝糖原含量和组织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高直链玉米淀粉优于小麦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5% 的饲料淀粉水平优于10% 的水平。
2016, 25(1):71-77. DOI: 10.12024/jsou.20150101296
摘要:将褐牙鲆成鱼由盐度30直接转入盐度3的低盐海水(实验组)和30的海水(对照组)中,并在转移前0 h(空白组),转移后8 h、1 d、2 d、5 d、8 d和14 d采样,分析急性低盐胁迫对血浆渗透压、血浆皮质醇(COR)、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及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对照组中血浆的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样品无差异;盐度3实验组中,渗透压、Na+、Cl-均在1~2 d下降至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随后在该水平上波动;K+逐渐上升,1 d到达最高值,2 d时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之后保持平衡;COR在转移至低盐后1 d时上升至2 d时下降并低于对照组;血浆GH在1 d时显著下降至最低,后有所回升,但低于对照组;PRL于1 d时下降至最低,2 d时逐渐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 褐牙鲆成鱼具有成熟完善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在急性低盐环境胁迫下,COR、PRL、GH等激素的共同作用能在短期内调整机体适应盐度变化,并建立新的内环境稳态。
2016, 25(1):78-85. DOI: 10.12024/jsou.20150401396
摘要:低温是鱼类常见的环境胁迫因子之一,有关云纹石斑鱼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尚未见报道。本实验设置了9、13、17 ℃ 3 个温度梯度,研究短期低温胁迫(7 d)对云纹石斑鱼幼鱼肝脏和血清中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随胁迫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呈上升趋势;不同温度组,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趋势不同,胁迫过程中9 和13 ℃组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7 ℃组无显著变化。9 ℃组血清中SOD和T-AOC在7 d胁迫前后显著上升,而其MDA含量在胁迫前后显著下降,其余抗氧化指标变化不显著。就血清免疫指标而言,各温度组血清中溶菌酶(LZM)活力和免疫球蛋白M(Ig M)含量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Ig M含量变化并不显著。综上,低温胁迫对云纹石斑鱼幼鱼抗氧化和免疫性能影响显著,低温胁迫导致该鱼体内的MDA含量升高,因而肝脏合成更多的抗氧化物质来进行抗氧化防御。
2016, 25(1):86-96. DOI: 10.12024/jsou.20150501432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为了比较7株不同来源的Vp对斑马鱼的毒力大小及致病能力,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测定96 h内Vp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age, LD50),用累积法和Bliss法对比分析LD50指标。结果显示:VpKNH1无致病性。其他菌株感染后,均表现出腹部出血,腹腔有腹水,内脏出血等症状。用累积法和Bliss法分析人类致病菌株ATCC17802、ATCC33847及水生动物致病菌株Vp13、Vp31、Vp41、Vp57共6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LD50,累积法计算得到的LD50分别为6.0×107、7.4×107、3.9×107、1.6×108、1.6×108、9.3×107 CFU/mL;Bliss法得到的LD50分别为:5.0×107、7.6×107、3.6×107、1.5×108、1.6×108、9.4×107 CFU/mL。研究结果发现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LD50数值差距较小,结果相似,不同菌株毒力强弱的顺序均为:Vp13> ATCC17802> ATCC33847> Vp57> Vp31≥ Vp41>VpKNH1。综上所述,累积法及Bliss法均可用于检测细菌毒力大小,但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得Bliss计算方法更加简便,为更优的选择。
吴青 , 张建恒 , 赵升 , 刘材材 , 张林慧 , 季晓 , 宋文鹏 , 徐韧 , 何培民
2016, 25(1):97-105. DOI: 10.12024/jsou.20150301380
摘要:研究了绿潮暴发过程漂浮浒苔藻体独特悬挂分枝现象,及其对高光强逆境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性。2012-2014年连续3年跟踪监测黄海绿潮漂浮浒苔漂移过程,发现海面漂浮藻体多为气囊主枝,因受高光强胁迫大部分逐渐变白死亡,而水下悬挂分枝藻体可以躲避高光强逆境胁迫生存下来。进一步对青岛海域漂浮浒苔气囊主枝与悬挂分枝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显微细胞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海面漂浮藻体气囊主枝多呈白绿色,Fv/Fm平均约为0.29,叶绿素含量约为0.32 mg/g,细胞质多数发生偏移或萎缩变色,且部分细胞形成生殖细胞囊或已放散出生殖细胞;而悬挂分枝多呈绿色且Fv/Fm较高平均为0.6,叶绿素含量高达0.87 mg/g,细胞质充实,仅少部分细胞萎缩。将气囊主枝与悬挂分枝放置于室内25 ℃、80 μmol/(m2·s)条件下培养1周,发现气囊主枝的细胞均已形成繁殖细胞囊或已放散成空细胞,而悬挂分枝培养后则保持健康生长。该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黄海绿潮暴发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韦章良 , 韩红宾 , 胡明 , 吴海龙 , 张建恒 , 霍元子 , 何培民
2016, 25(1):106-115. DOI: 10.12024/jsou.20150101314
摘要:根据2012年11月和2013年2、5、8月对福建三沙湾盐田港养殖海域进行4个季节调查获得的pH、总碱度(TA)、表层水温、盐度、溶氧和溶解无机碳(DIC)以及叶绿素a等基础数据,估算该区域表层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各分量的浓度、pCO2和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田港表层海水4个季节的DIC、HCO3-、CO32- 和CO2浓度分别为955~1 957.08、905.08~1 848.13、10.14~124.78和11.48~39.78 μmol/L,不同季节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盐田港表层海水中的pCO2在一年中的变化范围为391.27~1 200.49 μatm,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全年的范围为0.25~6.93 μmol/(m2·d),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源。盐田港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1),在不同站位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秋、春季的碳通量最高,夏季碳通量最低,冬季显著低于秋季,但与春季差异不显著。分析表明,水文要素和生物要素等是影响盐田港表层海水中pCO2和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重要生态因子,其中,大型海藻的栽培活动有利于该养殖海域对大气CO2的吸收。
2016, 25(1):116-123. DOI: 10.12024/jsou.20150401399
摘要:生态位体现了物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及种间关系,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求浙江瓯飞围填海区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于2014年5月对浙江瓯飞围填海区渔业资源进行调查。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资源群落优势种,结合非度量多维标度法和Bray-Curtis相似性分析法对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进行分析,并以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生态位分化状况。结果表明:(1) 该海域优势鱼种为12种,与围填海工程开始前(2007年)相近,主要优势鱼种为白姑鱼;(2) 优势种生态位变化范围为0.31~2.32,生态位较宽的有白姑鱼、皮氏叫姑鱼、银鲳、口虾姑、三疣梭子蟹、棘头梅童鱼和龙头鱼,优势种间的生态重叠值为0.01~0.95,差异较大,其中班与绿鳍红娘鱼的重叠值最高,为0.95,CCA分析结果显示优势种生态位的宽度、优势种间的重叠值与物种的功能类群及生境状况密切相关,并非简单正相关;(3) 影响围填海区渔业资源物种分布的最主要因子是悬浮物和叶绿素,其次为pH、水温和盐度,溶解氧的影响最小,这些环境因素综合解释了此区域渔业资源群落种类组成59.0%的总变异。
梁金玲 , 汪振华 , 章守宇 , 徐胜南 , 吴程宏 , 陈玲
2016, 25(1):124-134. DOI: 10.12024/jsou.20140601133
摘要: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虾类群落组成特征,于2013年夏季(7月)、秋季(10月)和2014年冬季(3月)、春季(5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了桁杆虾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资源密度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主要优势种密度对虾类总密度的影响。结果全年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虾类20种,隶属于2目9科16属。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6种),春季次之(14种),冬季(13种),夏季最少(12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各个季节皆为优势种,是影响马鞍列岛海域虾类资源密度变化的主要种类。虾类的群落生物量和丰度在夏季达到最高(206.7 kg/km2 和117.4×103 ind/km2),而秋季降至最低(46.9 kg/km2 和28.7×103 ind/km2)。马鞍列岛海域虾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1.12~1.55,多样性指数(H')为0.84~1.55,均匀度指数(J')为0.41~0.76,均表现为秋季> 冬季> 夏季> 春季。各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
张胜茂 , 程田飞 , 王晓璇 , 张寒野 , 刘勇 , 冯春雷 , 黄洪亮
2016, 25(1):135-141. DOI: 10.12024/jsou.20150501433
摘要:渔业生产管理、捕捞效益计算、资源调查等常把航次作为一个重要参考量。北斗卫星船位数据时间分辨率约为3 min,空间分辨率约为10 m,具有很好的时空特征,通过对北斗卫星船位数据挖掘可以提取航次。渔船作业过程中航次一般包括起航、海上作业、返航,渔船起航和返航的港口常不同,对港口所在的陆地和岛屿做向外缓冲形成一个面,以船位点与港口所在陆地缓冲面的距离作为离岸距离,根据离岸距离变化判断渔船的航次,并通过编程实现航次提取,6艘调查船提取的航次结果与实际记录的43个航次相比,起航时间差值在2 d内的占95.1%,返航时间差值在2 d内的占95.2%,网次可以根据航速提取,计算出每个航次中的网次数。
2016, 25(1):142-151. DOI: 10.12024/jsou.20150101297
摘要:利用2002-2013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舟山海域夏季上升流的时空特征,并结合同时期的海面风场数据探讨了风对该海域夏季上升流的影响。对多年夏季月平均的SST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结果表明,7月份前两个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1.66%、16.55%,8月份前两个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7.03%和7.30%,并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舟山近海海域的上升流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相关分析显示,经向风速和SST异常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夏季盛行的西南风有利于上升流的发展。并且,艾克曼(Ekman)体积输运计算结果表明,舟山海域7、8月份风生上升流的量级分别为3.0×10-5 m/s和1.5×10-5 m/s,7月上升流显著强于8月,这与8月份观测到的海表显著低温异常相关。
2016, 25(1):152-159. DOI: 10.12024/jsou.20150301358
摘要:依据国家最新渔民收入统计制度,研究中国渔民收入结构在2008-2013年的变化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度量化综合模型,从变化率差异和绝对值差异两个角度,对渔民收入结构与渔民总收入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发现家庭经营收入与渔民总收入的关联度名列第一;基于强调变化率差异,财产性收入关联度名列第二;基于强调绝对差异分析,工资性收入关联度排第二位。通过进一步分析渔民收入结构对渔民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分析发现,家庭其他经营收入对家庭经营收入提供的贡献率和拉动力高于来自渔业生产收入所提供的贡献率和拉动力,这表明渔民劳动力已产生明显分化。生产性补贴成为影响渔民收入的第二大要素,其对渔民收入的贡献率与拉动力皆名列第二。渔民工资性收入的拉动力主要来源于其他行业,说明渔业雇工水平低、渔业产业工资水平低;渔民土地和水面经营权租金对渔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产生明显的负影响,作业渔场缩减等问题制约了渔民增收。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编:201306 传真:021-61900229
电话:021-61900229 E-mail:xuebao@sho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9084417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