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4(4):481-488.
摘要:中华绒螯蟹在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生长存在巨大差异, 为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仔蟹生长和蜕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关系, 本研究选取同一家系的大眼幼体和仔蟹分别饲养于室内玻璃钢水槽和室外小型水泥池两种环境, 观察它们的生长差异, 并应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 技术对甲壳动物高血糖素(CHH)、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以及性腺抑制激素(GIH)5个蜕壳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室外水泥池饲养的仔蟹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室内水槽饲养的仔蟹体质量(P<0.05)。环境对MIH和RXR基因的表达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 而CHH、EcR和GIH均存在极显著的环境表达差异(P<0.01);5个基因(MIH、CHH、EcR、GIH和RXR)均存在显著的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差异(P<0.05);除MIH基因外, 其他4个基因(RXR、CHH、EcR和GIH)的表达存在极显著的饲养环境与发育时期的交互作用(P<0.01)。研究还发现, MIH、GIH和CHH对河蟹的蜕壳具有协同调控作用, 而RXR与GIH对河蟹蜕壳具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
李晋南 , 徐奇友 , 王常安 , 王连生 , 赵志刚 , 罗亮
2015, 24(4):489-495.
摘要:旨在探讨不同糖及糖水平对松浦镜鲤GH(growth hormone)/IGF-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基因表达和鱼体组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8.30±0.15) g的松浦镜鲤420尾, 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5尾鱼。分别饲喂添加25%和50%的淀粉(LS/HS)和葡萄糖(LG/HG)饲料, 实验周期为60 d。实验结果表明:HS组和LS组的GH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LG组(P<0.05)。HS组的IGF-Ⅰ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LS组和LG组(P<0.05)。各实验组的鱼体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HS 组的水分值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 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 HS 组的Leu含量和Cys含量显著低于LG组 (P<0.05), Ala含量显著低于LS组和LG组(P<0.05), 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氨基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半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 饲料中添加高水平的淀粉抑制了GH基因和IGF-Ⅰ基因的表达, 同时增加了全鱼粗脂肪含量、降低了一些氨基酸的含量。
杜兴伟 , 闻海波 , 马学艳 , 金武 , 华丹 , 顾若波
2015, 24(4):496-502.
摘要:采用静水呼吸室法研究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并统计分析了被寄生状态下黄颡鱼的成活率和钩介幼虫最适寄生量。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寄生组和重度寄生组的黄颡鱼在钩介幼虫完全脱落后的成活率分别为 100%、93.3% 和 50%;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钩介幼虫寄生胁迫使寄主鱼排氨率显著增加(P<0.05), 钩介幼虫寄生数量与排氨率的增加存在正相关性, 与寄主鱼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呼吸代谢O:N显著降低, 寄生组(B、C 组)分别为29.64、27.22, 接近以蛋白质和脂肪功能的比值24, 未寄生组(A组)O:N未出现明显变化。
李志斐 , 王广军 , 余德光 , 卢炳国 , 谢骏 , 郁二蒙 , 夏耘 , 种香玉
2015, 24(4):503-512.
摘要:为探讨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 采用水质分析和Biolog-ECO技术, 分析了葡萄糖强化养殖水体培育生物絮团的过程中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碳代谢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成熟的生物絮团有效降低了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水平, 并显著提高了养殖水体的总固体悬浮物(TSS)含量。(2)对照组和生物絮团组水体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在培养108 h后趋于稳定, 生物絮团组AWCD高出对照组18%;同时生物絮团系统水体微生物提高了对聚合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代谢强度;对比2组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发现, 生物絮团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 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66.9%, 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12.4%, 2组水体微生物差异较大, 碳代谢功能差异显著。因此, 养殖水体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质, 增加水体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影响水体微生物代谢功能。
范立民 , 陈家长 , 吴伟 , 孟顺龙 , 宋超 , 胡庚东 , 裘丽萍 , 瞿建宏 , 徐跑
2015, 24(4):513-522.
摘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浮床栽培水葫芦对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对水葫芦种植区和敞水区间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差别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主要环境因子与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之间关系的分析, 探讨了水葫芦栽培对浮游细菌影响的部分可能机理。结果表明:水葫芦栽培池塘中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优势菌群;与敞水区相比, 水葫芦种植区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 其他一些门类的相对丰度较低, 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主要环境因子中叶绿素a和亚硝酸盐氮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呈负相关的现象, 可能与水葫芦浮床栽培对藻类丰度和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有关。
郝俊 , 马旭洲 , 王友成 , 王武 , 王高龙 , 郎月林 , 李星星
2015, 24(4):523-531.
摘要: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 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 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 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 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 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 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 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 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 群落稳定。
刘歆璞 , 张玮 , 王丽卿 , 蒋嫣红 , 刘彩红 , 郑小燕
2015, 24(4):532-543.
摘要:自2011年1月、4-12月逐月对上海市水源地——青草沙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属223种, 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86.37×104~2 594.63×104 cell/L, 全年优势种为小环藻、卷曲鱼腥藻、微小色球藻、针晶蓝纤维藻、球衣藻、啮蚀隐藻, 偶有咸水和半咸水种检出。蓝藻密度在全年占据优势, 优势类群季节演替明显, 表现为:春季为色球藻属、蓝纤维藻属, 夏季为微囊藻属, 秋季为卷曲鱼腥藻、鞘丝藻属。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温、悬浮物含量和浮游动物的牧食作用相关。
龚小玲 , 张晓懿 , 崔忠凯 , 朱敏 , 孙瑛 , 鲍宝龙
2015, 24(4):544-549.
摘要: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按季节4次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水域8个采样点中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调查分析, 探讨了九段沙水域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初级生产力的特点。九段沙湿地叶绿素a在春季浓度最高, 均值为5.90 mg/m3, 且空间上在上沙和中沙之间的潮沟中达到最高值, 秋季叶绿素a浓度(均值5.03 mg/m3)较春季稍低, 但空间差异性较春季小, 其他季节的叶绿素a都较低。九段沙湿地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范围为87.75 ~744.79 mgC/(m2·d), 其中下沙的初级生产力较强, 而江亚南沙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较弱。与其他邻近或功能相近海域相比, 九段沙湿地中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都不太高, 与长江口高悬浮物的含量密切相关。另外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与总磷的显著相关,说明九段沙湿地可能是营养元素磷限值的水域。
2015, 24(4):550-559.
摘要: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 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 其中, 夏季最多, 共26种, 其次是秋季23种, 春季和冬季最少, 分别是14种和1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显著的四季演替现象。春季, 优势种是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和糠虾幼体(Mysidaeea larva)取代两种桡足类成为夏季的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仅为强壮箭虫1种;冬季除了强壮箭虫, 墨式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又重新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春季平均1 952.74 ind/m3, 夏季平均352.51 ind/m3, 秋季和冬季丰度最低, 分别为87.38 ind/m3和79.95 ind/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是0.222~2.766, 平均值1.190, 均匀度指数(J)在0.121~0.940之间, 平均值0.444。分析表明, 海水温度、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水团等是影响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
2015, 24(4):560-569.
摘要:研究了超声波-纤维素酶法和水浸提法提取狐尾藻抑藻成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以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阻碍率为评价指标,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超声波-纤维素酶法提取狐尾藻化感物质的最优工艺条件:酶解时间为4 h, 最适pH为3.0, 温度为30 ℃, 酶用量(纤维素酶质量/藻粉质量)为21%, 超声波功率为120 W, 超声时间为1 h。超声波-纤维素酶法所得狐尾藻提取液对藻细胞的生长阻碍率远远高于水浸提法, 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反应时间延长, 超声波-纤维素酶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阻碍率持续降低, 在提取液浓度为40 g/L, 反应时间为24 h时, 其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阻碍率为271.74%, 反应时间为13 d时, 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阻碍率仍达20%以上, 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
2015, 24(4):570-578.
摘要:通过将2012年8月、12月在苏北黄海海域野外调查获得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与悬沙浓度进行拟合, 得知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 反演结果较理想。并结合同步观测的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资料, 对该区域夏、冬季两季悬浮泥沙的垂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苏北近岸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典型性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悬沙浓度普遍高于夏季。悬浮泥沙分布及输运受苏北沿岸水、黄海西部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等影响, 其中黄海西部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苏北沿岸水携带废黄河口的再悬浮泥沙和近岸悬沙向东南外海扩散, 冬季的搬运量和扩散范围显著大于夏季。黄海暖流阻碍悬沙向外海扩散, 使其在近岸被大量捕集下来。夏季长江冲淡水的东北方向偏转, 使得苏北南部海域悬沙分布出现层化现象。
李梅 , 游卓霖 , 陈锋 , 潘子强 , 陈永强 , 沈志华 , 罗清荣
2015, 24(4):579-586.
摘要:广东省某养殖场南美白对虾于2012年突发传染病, 为确定该病病原并对其进行有效防制, 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从发病南美白对虾分离纯化到1株优势菌ZHBX12016, 将该菌人工浸浴感染南美白对虾, 5 d 后南美白对虾死亡率达95%, 且发病对虾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 人工注射感染测得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6.43×103 cfu/mL。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短杆状;对半乳糖、蔗糖、甘露醇、葡萄糖产气、精氨酸双水解酶, 赖氨酸脱酸酶, 葡萄糖酸盐的生化反应性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synonym Aeromonas punctata)生化反应结果相同。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该菌16S rDNA序列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相似性达97.7%~100%之间, 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综合该菌形态学、致病性、生理生化和16S rRNA 基因分析结果, 将其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氯霉素、土霉素、丁胺卡那、呋喃唑酮等高度敏感。
李梦影 , 喻飞 , 张国亮 , 孙朋辉 , 胡鲲 , 杨先乐 , 吕利群
2015, 24(4):587-593.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研究了甲砜霉素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H10(Aeromonas hydrophila)体外药效学参数及口灌不同剂量的甲砜霉素在鲫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 并制定甲砜霉素控制鲫细菌性败血症防耐药突变用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 甲砜霉素对AH10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为1.0 μg/mL;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 MBC)为2.0 μg/mL;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为8.0 μg/mL;防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SW)为1.0~8.0 μg/mL。在试验水温(22±1)℃条件下, 对鲫口灌20、30、40 mg/kg体重剂量的甲砜霉素, 24 h内血药浓度大于MPC的维持时间分别为3、8、22 h; AUC24(area under the 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MIC分别为89.539、174.560、251.682; Cmax(maximum concentration in the interval)/MIC分别为14.92、17.69、24.22;。综合血药浓度维持MPC 以上的时间超过24 h、AUC24/MIC>125或Cmax/MIC>10等指标, 建议甲砜霉素控制鲫细菌性败血症的防耐药用药方案为:剂量40 mg/kg, 一日一次。根据肌肉内甲砜霉素的药动学方程, 药残达到国家限量标准所需时间约为15 d, 所以在本试验水温(22±1)℃下, 建议休药期不低于15 d。
2015, 24(4):594-602.
摘要:根据我国国家金枪鱼渔业观察员2012年10月-2013年1月和2013年10月-2014年2月两个阶段在印度洋中西部采集1233尾黄鳍金枪鱼的样本, 对其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主要分析黄鳍金枪鱼纯重、叉长、性比、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等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雌性雄性叉长-纯重关系式分别是W=7×10-6L3.244 和W=6×10-6L3.197;(2)雌雄之比为0.74:1, 达到性成熟的雌雄个体性别比为0.69:1;(3)雌性性腺指数为 0.39~5.92, 在雌性个体中性腺指数大于 2的占52.03%;雄性性腺指数为 0.44~3.37, 在雄性个体中性腺指数大于 2的占31.43%。(4)雌、雄性成熟叉长的 Logistic 曲线分别是P=1/[1+e0.08276×(122.991-FLm)]和P=1/[1+e0.03767×(118.618-FLm)];(5)采样期间(10月至翌年2月)雌、雄性个体分别在12月和1月的性成熟率达到最高, 在2月份性成熟率最低;(6)根据体长分布推算, 叉长为115 cm可以作为黄鳍金枪鱼个体分为大小两个群体的基准, 雌雄样本中大个体所占比例分别是63.13%和75.40%, 两个群体中, 雌雄个体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印度洋西部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 为我国进一步开发该种渔业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2015, 24(4):603-609.
摘要:秋刀鱼是西北太平洋北部温带水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 集鱼灯灯光配置是秋刀鱼高效捕捞技术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模拟灯箱光学特性实验, 利用Matlab7.0软件建立秋刀鱼集鱼灯箱照度分布模型, 对不同倾角的秋刀鱼集鱼灯箱的照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秋刀鱼集鱼灯倾角为30°、45°及60°时, 集鱼灯箱的地面照度大小随地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并且不同倾角时的集鱼灯箱地面照度分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照度分布衰减程度也随灯箱倾角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倾角时的照度光场波动也存在差异, 30°倾角时的集鱼灯灯光照度光场波动变化大于45°和60°倾角时的照度光场波动变化, 而照度等位线密集度也随着倾角角度的增加而降低;秋刀鱼集鱼灯灯箱倾角为60°时, 其照度分布和光场波动较稳定, 诱集区域较大。
2015, 24(4):610-616.
摘要:为进一步验证LED水上集鱼灯的使用效果, 将300W型LED集鱼灯安装到"宁泰61"鱿钓船, 赴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进行实际生产, 与使用2 kW型金卤灯的"宁泰62"鱿钓船进行对比试验, 记录相关生产数据并对作业船周围集鱼灯形成的海面上、海面下光场及光谱进行实地测量。结果表明: 右舷50盏LED集鱼灯在海面上照度为0.1lx的离船最远距离可达35 m, 比使用50盏2 kW型金卤灯时少10 m; 50盏LED集鱼灯与50盏2 kW型金卤灯在海水中的照度分布接近;LED集鱼灯在海水中的光谱衰减速率明显小于金卤灯。使用LED集鱼灯不仅能大幅度减少燃油消耗, 且诱鱼效果接近传统高功率金卤灯, 能够在实际作业中发挥作用。
李梦凡 , 陶宁萍 , 俞骏 , 刘承初 , 潘镜 , 沈菊泉
2015, 24(4):617-624.
摘要: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罗非鱼油, 以包埋率为主要评价指标, 对包埋壁材两种淀粉配比、载油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喷雾干燥进风温度、进料速度进行优化, 并探讨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维生素E、芝麻酚、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的精制鱼油与微胶囊化鱼油氧化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鱼油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烯基琥珀酸酯淀粉Mira CAP与烯基琥珀酸酯淀粉Mira mist SE比例2:3(w/w)、载油量30%、均质3次、均质压力25 MPa、进风温度170 ℃、进料速度10 mL/min, 包埋率达95.9%±0.73%。微胶囊产品的感官及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93%、表面含油量:0.59%、过氧化值2.10 mmol/kg)均达到SC/T 3505-2006《微胶囊化鱼油水产行业标准》。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微胶囊化罗非鱼油表面光滑平整、无裂痕, 具有较好包埋效果。鱼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罗非鱼油微胶囊的氧化稳定性最好, 其在(65±1)℃条件下贮藏12 d后, 过氧化值仅为5.22 mmol/kg, 低于行业标准(6 mmol/kg),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也明显低于精制鱼油。推测此微胶囊产品在常温条件可保持其品质达1年以上。在添加抗氧化剂的鱼油中, 添加TBHQ的精制鱼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好, 经烘箱加速试验推测精制鱼油在常温条件下可贮藏8个月。
2015, 24(4):625-631.
摘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与酵母菌的数量变化规律, 需要有效提取其微生物总基因组DNA。本文通过同时添加溶菌酶与溶壁酶优化实验方案, 成功获得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的总基因组DNA。荧光定量PCR分析提取自培养1、4、8和12周的西藏开菲尔粒的微生物总基因组DNA, 结果显示:4个时间点细菌16S rRNA与酵母菌26S rRNA基因拷贝数均分别约为每微升107拷贝与105拷贝, 表明细菌与酵母菌的数量相对稳定。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与酵母菌间的共生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彭志兰 , 柳敏海 , 郭海波 , 罗海忠 , 薛超波 , 吴益春 , 罗海军 , 夏枫峰
2015, 24(4):632-639.
摘要:采用选择性培养基通过定量增加亚硝酸盐含量来富集筛选好氧反硝化细菌, 经过选择性培养基初步筛选, 测定NO2--N与NO3--N的去除率, 再通过反硝化培养基复筛选出同时具有去除NO2--N与NO3--N能力的目的菌。通过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以及与其他已筛选出的部分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的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合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试验, 鉴定出目的菌株。在好氧、28 ℃培养条件下, 在反硝化培养基中, 该菌株5 d 内将NO2--N由3 570 mg/L降至22 mg/L, 去除率达99.4%, 将与NO3--N由2 464 mg/L降至27 mg/L, 去除率达98.9%。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以及16S rRNA序列测定鉴定菌株DB-6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命名为DB-6。新筛选的阴沟肠杆菌反硝化能力较强, 具有生物脱氮的应用潜质, 有望应用于海水养殖水质净化。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编:201306 传真:021-61900229
电话:021-61900229 E-mail:xuebao@sho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5 网站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9084417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