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渔业资源与管理
    • 国际小型渔业管理研究现状

      2013, 22(5).

      摘要 (2500) HTML (0) PDF 0.00 Byte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型渔业为世界粮食安全、减少贫困、营养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事小型渔业的社区面对的是脆弱、不安稳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小型渔业管理的重要性等已引起全球的普遍重视。由于各沿海国渔情不一样,全球针对小型渔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和管理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FAO和相关国家的小型渔业管理经验、对小型渔业的认定和管理资料,认为我国渔业管理单一化模式已不适用当前渔业资源紧张的形势,并且随着社会对人权和公平的广泛关注,区别对待小型渔业的渔业差异化管理是符合渔情和国情的需要,也有利于小型渔业贡献的持久发展。同时,本文提出小型渔业定义应从作业方式、作业水域两方面考虑,对其的管理则应以保护小型渔业从业人员公平参与和渔业及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核心展开。

    • >远洋渔业
    • 中大西洋延绳钓渔业大眼金枪鱼体长频率时空分布

      2013, 22(5).

      摘要 (2745) HTML (0) PDF 0.00 Byte (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体长数据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信息之一,来自渔业非独立调查(Fishery dependent survey)的体长频率数据可以用来反映目标鱼种亲体和补充量的分布情况,并为基于体长结构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重要输入信息。多元回归树是一种用来分析生物数据与环境特征数据间关系的挖掘技术。本文根据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中国远洋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所记录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空间分布及季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大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在7.5°N-15°N,17.5°W-45°W;中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12.5°S-5°N,17.5°W-45°W;小型个体主要分布在7.5°S-5°N,5°W-17.5°W;经K-S检验,各空间尺度内体长分布差异显著。2009年1、2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3、4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 >水产养殖
    • 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2013, 22(5).

      摘要 (2982) HTML (0) PDF 0.00 Byte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平均体重为146.3 g/尾的斜带石斑鱼450尾分成3个密度组进行饲养,分别为低密度组D1(100尾/m3,14.6 kg/m3)、中密度组D2(150尾/m3,21.7 kg/m3)和高密度组D3(200尾/m3,29.5 kg/m3),比较不同养殖密度的水质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摄食率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各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7、0.66、0.47;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实验组斜带石斑鱼体重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的尾均增重量分别为118.5 g、63.3 g和44.1 g;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的摄食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斜带石斑鱼的摄食率随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斜带石斑鱼的免疫指标血清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 >食品科学与技术
    • 新型蛋白抗冻剂对鳙鱼鱼糜抗冻效果的研究

      2013, 22(5).

      摘要 (2700) HTML (0) PDF 0.00 Byte (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鳙鱼鱼糜的持水性、凝胶强度、折叠实验、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研究添加新型蛋白抗冻剂,商业抗冻剂以及它们复配形成的复合抗冻剂,对鳙鱼鱼糜在六个月的冻藏周期内蛋白质冷冻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蛋白抗冻剂和商业抗冻剂都能减缓鱼糜失水率的上升速度,新型蛋白抗冻剂添加量为0.5%时,失水率升高速度较低;添加复合抗冻剂的鱼糜失水率升高速度最低。添加不同抗冻剂的鳙鱼鱼糜在冻藏期间都能保持较高的折叠实验评分。新型抗冻剂和复合抗冻剂对鳙鱼鱼糜的凝胶强度、破断强度和凹陷度均有维持较好效果的作用。从水溶性含量来看,抗冻剂的添加可以大大抑制其在冻藏期间的冷冻变性,而新型蛋白抗冻剂的效果优于商业抗冻剂,这与持水力、凝胶特性及折叠实验结果基本相同。鳙鱼鱼糜盐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与其凝胶特性的变化趋势相似,说明抗冻剂对盐溶性蛋白的保护最终有利于维持这些蛋白质的凝胶特性。

    • >远洋渔业
    •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自由鱼群捕获率与渔场温跃层特性的关系

      2013, 22(5).

      摘要 (3702) HTML (0) PDF 0.00 Byte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跃层特性与金枪鱼表层渔业的捕捞成功率有关,但温跃层特性随海域与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于捕捞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同。本研究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我国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温跃层特性,并结合海上实测的围网沉降性能与对应的生产资料,探讨了金枪鱼围网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91.2%的网次所对应的温跃层顶界深度超过100m,温跃层顶界深度较深是该海域渔场温跃层的重要特征;(2)围网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85.0, 197.8] m,渔场温跃层顶界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46.0, 158.3] m,网具穿越温跃层顶界后继续沉降的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34.3, 44.0] m;(3)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中金枪鱼围网的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这可能是由于当地渔场较深的温跃层顶界深度使得目标鱼种在网具到达温跃层之前拥有充分的逃逸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温跃层内急剧变化的温度梯度失去了阻碍作用。

    • >渔业资源与管理
    • 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进展

      2013, 22(5).

      摘要 (3037) HTML (0) PDF 0.00 Byte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多数鱼类具有集群性,由于集群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对“鱼群”的定义或文字表达也各不相同。本文建议对运动方向较一致或具有洄游特性的鱼群采用“Schooling”一词表达。文章还介绍了探索研究鱼类集群的机制和鱼群群体功能的方法和发展沿革,鱼群结构、次群体和自组织群体的特征。提出采用数学模型的模拟仿真技术探索鱼群产生自组织结构现象的机制是一种有效方法,这属于“唯像学”的方法,在大量观察数据和现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对鱼群集群现象进行模拟和预测,再将模拟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推测或确定影响集群现象的主要因子或机制。计算机技术为建立复杂的模型提供了支持,采用模型仿真技术为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 “脊尾白虾肌肉微孢子虫病”的病原和病理分析

      2013, 22(5).

      摘要 (2721) HTML (0) PDF 0.00 Byte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启东海水养殖脊尾白虾出现肌肉白化症状,虾腹部、头胸甲、步足、尾扇等部位病变明显,通过活体压片镜检发现肌肉中存在大量球形包囊,利用超显微技术对病原的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其为微孢子虫,并对脊尾白虾的病变组织进行了病理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具包囊结构,包囊大小为5.4±0.55(4.4~6.6)μm,一个包囊内含8个孢子,孢子呈椭圆形,成熟孢子大小为2.3±0.25(1.7~2.8)μm×1.5±0.19(1.2~1.9)μm,孢内极丝一般环绕9~10圈。病理分析显示,脊尾白虾的鳃、胃、肠和肌肉内均发现微孢子虫寄生和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肌肉组织病变最严重:原肌纤维存在的空间被大量的球形包囊占据,肌纤维断裂,空泡数量增多,线粒体消失;鳃细胞膨大呈空泡状,鳃膜坏死,核质、细胞质和细胞器消失;胃细胞胞浆基质电子密度增大,孢子寄生在结缔组织中脂滴附近;肠外膜上皮细胞核质皱缩,部分肌层消失,孢子寄生在肠粘膜层和肌层之间。

    • >水产生物技术
    • 秋刀鱼集鱼灯箱内不同灯位的照度实验比较研究

      2013, 22(5).

      摘要 (2388) HTML (0) PDF 0.00 Byte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集鱼灯灯箱的平面照度分布,通过模拟灯箱光学特性实验,利用matlab7.0软件建立秋刀鱼集鱼灯照度分布模型,对秋刀鱼集鱼灯灯箱内不同灯位的照明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灯位的集鱼灯地面照度随地面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又减少的趋势;而灯箱内不同灯位的集鱼灯光强值变化规律与地面照度的变化规律不同,在距离原点1m时均出现最大值,并且上端灯位光强〉中部灯位光强〉下端灯位光强;随着集鱼灯从上端向下端移动,光强系数k(L)逐渐减小。研究发现,中部灯位光强变化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整个灯箱的光强变化情况。

    • 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3, 22(5).

      摘要 (2811) HTML (0) PDF 0.00 Byte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混养罗非鱼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6~8月在广东省茂名市岭门镇鸡打港冠利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对虾养殖场选取一口池塘,设置24个围隔(6×6×2m)进行凡纳滨对虾与吉丽罗非鱼混养实验。实验分为6组(A、B、C、D、E、F组),其中A、B、C、D、E组为实验组分别放养罗非鱼4、8、12、18、24尾每个围隔,F组为对照组不放养罗非鱼,实验组和对照组放养对虾数量均为3000尾每个围隔。本文对对虾与罗非鱼围隔混养实验期间养殖水体相关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在整个养殖期间DO含量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养殖前期各组围隔亚硝氮和氨氮的含量接近,养殖后期则有较大差异,其中实验C、D组显著低于实验A、B、E组和对照F组(P<0.05);COD和TOC含量对照组均小于实验组,实验组中到养殖后期A、B组含量大于C、D、E组;TN、TP的增加量为A组最高,F对照组最低,实验组之间A、 E组增加量高于B、C、D三组;(2)围隔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6种,优势度较高,优势种单一,优势种基本上为小型种类,在实验组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为放鱼量较多的C、D、E组较放鱼量少的A、B组良好;叶绿素a的含量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之间则是放鱼量较少的A、B组高于其它三组。结果表明虾池中混养适当密度的罗非鱼有利于改善水质,调节和控制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 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3, 22(5).

      摘要 (2425) HTML (0) PDF 0.00 Byte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取自湖南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乌龙山三个不同洞穴的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群体82尾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和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片段长1140bp,D-loop序列片段长934bp,在D-loop中发现6个多态位点且均为单一变异位点,D -loop序列中检测到7个单倍体,其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在0.230至 0.282之间,其核苷酸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0009 至0.00032。3个采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全部样本的Cyt b序列均一致,不存在变异,四种碱基T、C、A、G含量分别是28.3%、28.6%、28.1%、15.0%,AT含量较高。D-loop的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 结果显示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变异系数FST=-0.0089,总遗传变异中,各年度种群内变异为100.89%,年度种群间变异为-0.89%,变异主要来自年度种群内部。

    • >水域环境与保护
    • 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限制性研究

      2013, 22(5).

      摘要 (2662) HTML (0) PDF 0.00 Byte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4年2月和8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域冬夏两个季节硝酸盐(NO3-N)、铵盐(NH4-N)和活性磷酸盐(PO4-P)表层和底层浓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到:新营养盐(硝酸盐)大致呈近岸高,逐渐向外海降低的分布趋势,夏季底层再生营养盐(铵盐和磷酸验)的浓度值高于表层。这是由于夏季藻类活动旺盛,导致上层水体营养盐消耗较大,同时底层水体得到沉积物可再生营养盐的补充,表底层再生营养盐的此消彼长使得底层营养盐含量较表层明显增高。冬季,由于水体混合强烈,表底层营养盐分布趋于均匀。进一步以氮磷浓度比研究营养盐的限制特性发现:近河口区为磷限制,向海方向逐渐过渡成为氮限制。营养盐限制性的变化过程与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变异的相对强弱密切相关。

    • >远洋渔业
    • 北太平洋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

      2013, 22(5).

      摘要 (3255) HTML (0) PDF 0.00 Byte (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洋性鱿鱼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种类,具有产完卵后即死亡等特点,其种群资源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补充量的多少,而其补充量主要取决于大洋性鱿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死亡率。柔鱼为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海域,深入了解柔鱼早期生活史过程对于预测其来年资源补充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回顾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柔鱼仔幼鱼的分布、摄食、年龄和生长、自然死亡率以及补充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了柔鱼胚胎生长发育过程和仔鱼形态变化。分析认为,柔鱼早期生活史中从产卵孵化、胚胎发育到仔稚鱼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不被了解的生活史阶段,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该阶段中仔鱼的生长死亡以及环境变化对柔鱼孵化成功率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

    • >水产生物技术
    • 牙鲆ras-2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2013, 22(5).

      摘要 (2361) HTML (0) PDF 0.00 Byte (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Ras主要参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调控细胞分裂的信号通路。本研究采用末端快速扩增法获得了牙鲆ras-2基因全长2384bp cDNA序列,该序列编码187个氨基酸,含有switchⅠ、switchⅡ、P-loop、CAAX box等Ras家族的结构特征,与川鲽ras-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6.3%)。定量PCR检测显示ras-2基因在牙鲆成体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鳃、肠、肌肉、鳍条和皮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鳍条表达量最高,肌肉的表达量最低;在牙鲆变态前和变态初较高,随着变态进行,表达水平显著降低。RNA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s-2基因主要在牙鲆变态阶段的鳍条、眼眶周围、颔、鳃、鼻孔、侧线等部位的表皮组织中表达,变态前在鳍条和体侧线表达信号最强,变态阶段E期的信号稍微减弱,主要分布在鳍条和鳃,变态高峰期(F期和G期)信号主要集中在鳍条、鳃和颔,H期表达信号主要集中在鳃和鳍条。ras-2基因表达式型显示,其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的方式,参与牙鲆变态过程中眼睛移动、冠状幼鳍发育、侧线发育等多种器官的发育调控。

    • >水产养殖
    • 黄姑鱼正常二倍体和雌核发育体胚胎发育及早期生长的比较研究

      2013, 22(5).

      摘要 (2693) HTML (0) PDF 0.00 Byte (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姑鱼正常二倍体(N)、雌核发育二倍体(G)和单倍体(H)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对其早期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受精率N>H>G,孵化率N>G>H,畸形率H>G>N,72h成活率N>G>H;(2)正常二倍体胚胎经21h10min孵化出膜,雌核发育二倍体和单倍体孵化出膜分别用时23h10min和23h30min;雌核发育二倍体发育滞后主要出现于原肠早期和孵出期,单倍体滞后出现于原肠晚期。从形态上看,单倍体胚胎呈现典型的单倍体综合症,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胚胎发育形态正常且两者无明显差异。各组死亡高峰均出现在原肠晚期,单倍体组开口前全部死亡;(3)60日龄之前雌核发育二倍体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正常二倍体且个体间差异较大。

    • >水产生物技术
    • 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基因全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2013, 22(5).

      摘要 (2593) HTML (0) PDF 0.00 Byte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目前已作为一种新型模式生物应用于实验研究。本实验运用普通PCR方法克隆得到一段长6299 bp的序列,序列分析后发现编码区与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cDNA序列相似性为100 %。再参考6299 bp序列5’端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基因组步移,获得长度为1285 bp的序列。经过序列拼接后得到7573 bp的序列,分析发现其中含卵黄蛋白原基因全序列长度为6595 bp、卵黄蛋白原基因上游调控序列长度为978 bp。进一步分析开放性阅读框得知: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基因含有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编码1299个氨基酸序列,CDS长3900 bp。经BLAST比对发现,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上游调控序列中220 -838 bp区间与朝鲜鱊(Acheilognathus yamatsutae)卵黄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序列2857 -3469 bp 区间有80 %相似性。

    • 褐菖鲉发声系统形态结构及其发声特征研究

      2013, 22(5).

      摘要 (2965) HTML (0) PDF 0.00 Byte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形态学和模拟领地入侵的方法研究了褐菖鲉发声系统和发声特征。结果表明,褐菖鲉发声系统由鱼鳔肌和鱼鳔组成的。鱼鳔肌前方附着于颅骨的翼耳骨,后经第1-7肋骨,与鱼鳔背后侧部相连。在领地入侵模拟实验中,褐菖鲉发出了连续脉冲的“咕噜噜”声音,其平均脉冲周期为32.6±2.6 ms,平均脉冲间隔51.8±81.4 ms, 主频为68-175 Hz。对单个声音脉冲中包涵的正弦波型的能量周期分析发现:其声音主频与最大能量周期的倒数一致,表明褐菖鲉是采用鱼鳔肌收缩的发声机制。

    • “ 细菌型”pepc2基因反向表达载体构建及在莱茵衣藻中表达

      2013, 22(5).

      摘要 (2964) HTML (0) PDF 0.00 Byte (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PEPC, EC 4.1.1.31)在植物碳代谢中处于代谢纽的关键位置,是调节细胞蛋白质和脂肪酸含量的关键酶,通过抑制pepc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细胞的含油率。通过克隆莱茵衣藻“细菌型”pepc2基因的部分序列(简称Crpepc2)和莱茵衣藻融合启动子Hsp70A-RBCS2(简称HR),将HR和Crpepc2片段插入pSP124s中,获得Crpepc2反向表达的莱茵衣藻高效表达载体pSP124s-HR-reve- Crpepc2。利用基因枪将pSP24s和pSP124s-HR-reve-Crpepc2分别转入莱茵衣藻cc-503藻株,得到空质粒型和反向型突变藻株。利用qPCR检测莱茵衣藻野生型、空质粒型和反向型藻株“细菌型”pepc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空质粒的导入对莱茵衣藻pepc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影响很小,为野生型的92.95%;而反向型pepc2基因的导入明显降低了莱茵衣藻pepc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仅为野生型的2.94%。该结果一方面说明我们建立了利用qPCR快速检测莱茵衣藻pepc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证明利用Crpepc2反向表达的方法(即“反向载体技术”)可以有效的抑制莱茵衣藻pepc2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筛选稳定的含油量高的藻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海洋文化
    • 国际视角下上海海洋大学科研能力分析

      2013, 22(5).

      摘要 (2485) HTML (0) PDF 0.00 Byte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检索汤森路透公司Web of Science中的SICE数据库,查得上海海洋大学作者参与发表的SCI论文共有1015篇。围绕这些论文,本文从发表年份、国际国别、合作机构、基金资助情况、研究方向、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全面分析了上海海洋大学参与发表SCI论文的状况,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该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认为该校近些年的科研水平和实力有较快的提升与发展,但与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该校还需要长足发展与进步。

    • >水产养殖
    • 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的产出效果和氮磷利用的研究

      2013, 22(5).

      摘要 (2613) HTML (0) PDF 0.00 Byte (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凡纳滨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模式中不同金钱鱼规格和密度对养殖效果和氮磷利用的影响,在21个室外水泥池(5×3×1.2m)中,开展3×2的双因素实验,即设置3种金钱鱼放养密度(1、2和3尾/m2)与2种金钱鱼规格(10.0与30.0 g/尾)组合的组为实验组,对虾单养组作为对照。实验过程中保持不换水以及相同饲料投喂量。结果表明,与对虾单养组相比,该养殖模式能提高对虾存活率(1.9%~13.6%),养殖总产量和总饵料系数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养殖系统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率范围分别为44.4%~62.5%和19.4%~29.1%,显著高于单养池的26.7%和8.2%(P<0.05)。最佳的金钱鱼养殖规格和密度为30.0g/尾、2尾/m2或3尾/m2。

    • >水产生物技术
    • Tbx5基因在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变态前的表达

      2013, 22(5).

      摘要 (2684) HTML (0) PDF 0.00 Byte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我们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d(变态早期)和26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d胸鳍和腹鳍仍呈现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暗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研究亮点: 鲽形目鱼类都经历变态发育过程,产生显著的左右不对称形态,但调控该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牙鲆变态初期仔鱼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牙鲆Tbx5进行克隆及其表达分析,并探讨Tbx5与牙鲆仔鱼眼睛与胸鳍不对称变态过程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牙鲆变态机制奠定基础。

    • >渔业资源与管理
    • 我国专属经济区管理现状分析

      2013, 22(5).

      摘要 (2555) HTML (0) PDF 0.00 Byte (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专属经济区立法、执法、资源勘探养护、渔业管理、航运管理、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但在立法、执法、管理、维权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如管辖海域存在争议,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执法能力有待提升,渔业资源养护有待完善等,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对管理专属经济区管辖权的行使,也不利于主权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如何完善专属经济区法律体系,理顺涉海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强执法能力水平,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国际海洋管理发展,是我国专属经济区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总结和归纳了我国专属经济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议,以期增强我国专属经济区管理的综合能力。

    • >文献综述
    • 颗粒大小和几种预处理方法对浒苔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2013, 22(5).

      摘要 (2915) HTML (0) PDF 0.00 Byte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等因素,我国东部沿海遭受大规模浒苔侵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开展浒苔的沼气发酵研究,一方面可以使这种优质的大型海藻类生物质原料被合理高效地利用,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沼气发酵原材料的种类,达到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目的。该实验研究了不同颗粒大小(粗粒0.30~0.85mm、中粒0.15~0.30mm、细粒0.075~0.15mm)和碱预处理法、热预处理法、酸预处理法对浒苔在高温条件下发酵产沼气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在温度为50℃、初始pH为7、接种率为10%、料液总固形物(TS)质量分数为8%的条件下厌氧发酵浒苔,粗粒组、中粒组和细粒组的浒苔挥发性固体(VS)产气率分别为386.9mL/g、434.4mL/g、436.5mL/g。其中,中粒组比粗粒组产气总量提高了12.26%,细粒组比中粒组产气总量提高了0.49%。这说明粒度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浒苔沼气发酵的利用率;在相同发酵条件下(同上试验),碱、热、酸预处理组分别比未预处理组产气总量提高13.14%、11.39%和3.63%。其中,碱预处理组的VS产气率最高,为493.3mL/g,发酵过程中pH也较为稳定。因此,碱预处理法在提高浒苔厌氧发酵的沼气产量方面效果最佳。该研究的成果可为厌氧发酵浒苔生产沼气的工艺研究及生产提供参考。

    • >水产生物技术
    • 中华绒螯蟹奇、偶年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分析

      2013, 22(5).

      摘要 (2501) HTML (0) PDF 0.00 Byte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生命周期通常为两年,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在理论上,相邻两个年份中华绒螯蟹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婚配或基因交流,而存在奇年与偶年两个系谱或类群之分。为检验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是否存在奇、偶年份系谱群体,本文应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2004 ~ 2011共7年采集的中华绒螯蟹长江天然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偶年群体(2004、2006、2008、2010)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显著高于奇年群体(2007、2009、2010)(P < 0.05);②奇、偶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差异显著(P = 0.024);③基于遗传距离的NJ聚类关系树表明:奇、偶年群体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遗传聚类;④主成分分析(PCA)和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均表明:奇、偶年类群的分化明显,但两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渐渗与基因交流;⑤两个偶年(2004、2006)和两个奇年(2007、2011)群体检测到显著的遗传瓶颈效应。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长江天然中华绒螯蟹群体存在较明显的奇年与偶年系谱,但两系谱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 牙鲆ras-2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和变态时期的表达分析

      2013, 22(5):641-649.

      摘要 (2925) HTML (0) PDF 2.69 M (2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Ras主要参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调控细胞分裂的信号通路。采用末端快速扩增法获得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ras-2基因全长2 384 bp cDNA序列,该序列编码187个氨基酸,含有switchⅠ、switchⅡ、P loop、CAAX box等Ras家族的结构特征,与川鲽(Paralichthys olivaceus)ras-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6.3%)。定量RT PCR检测显示ras-2基因在牙鲆成体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鳃、肠、肌肉、鳍条和皮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鳍条表达量最高,肌肉的表达量最低;在牙鲆变态前和变态初相对表达量较高,随着变态进行,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牙鲆变态阶段的RNA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s-2基因主要在鳍条、眼眶周围、颌、鳃、鼻孔、侧线等部位的表皮组织中表达,变态前在鳍褶和体侧线表达信号最强,变态阶段E期的信号稍微减弱,主要分布在支鳍骨和鳃,变态高峰期(F期和G期)信号主要集中在支鳍骨、鳃和颌,H期表达信号主要集中在鳃和支鳍骨。ras-2基因表达式型表明其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的方式,参与牙鲆变态过程中眼睛移动、冠状幼鳍发育、侧线发育等多种器官的发育调控。

    • Tbx5基因在牙鲆变态初期的表达

      2013, 22(5):650-656.

      摘要 (3377) HTML (0) PDF 2.81 M (2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 d(变态早期)和26 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 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 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 d胸鳍和腹鳍仍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 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显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 中华绒螯蟹奇、偶年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分析

      2013, 22(5):657-664.

      摘要 (3551) HTML (0) PDF 1.38 M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生命周期通常为两年,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在理论上,相邻两个年份中华绒螯蟹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婚配或基因交流,而存在奇年与偶年两个系谱之分。为检验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奇、偶年份群体的遗传差异,应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2004-2011共7年采集的中华绒螯蟹长江口天然繁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偶年群体(2004、2006、2008、2010)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显著高于奇年群体(2007、2009、2011),P<0.05;(2)奇、偶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差异显著(P=0.024);(3)基于遗传距离的NJ聚类关系树表明:奇、偶年群体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遗传聚类;(4)主成分分析(PCA)和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均表明:奇、偶年类群的分化明显,但两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渐渗与基因交流;(5)两个偶年(2004、2006)和两个奇年(2007、2011)群体检测到显著的遗传瓶颈效应。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长江天然中华绒螯蟹群体存在较明显的奇年与偶年差异,但两者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 “细菌型”pepc2基因反向表达载体构建及在莱茵衣藻中的表达

      2013, 22(5):665-671.

      摘要 (3354) HTML (0) PDF 1.52 M (2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PEPC, EC 4.1.1.31)在植物碳代谢中处于代谢纽的关键位置,是调节细胞蛋白质和脂肪酸含量的关键酶,通过抑制pepc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细胞的含油率。通过克隆莱茵衣藻“细菌型”pepc2/基因的部分序列(简称Crpepc2)和莱茵衣藻融合启动子Hsp70A RBCS2(简称HR),将HR和Crpepc2片段插入pSP124s中,获得Crpepc2反向表达的莱茵衣藻高效表达载体pSP124s-HR-reve-Crpepc2-。利用基因枪将pSP24s和pSP124s-HR-reve-Crpepc2分别转入莱茵衣藻cc 503藻株,得到空质粒型和反向型突变藻株。利用qPCR检测莱茵衣藻野生型、空质粒型和反向型藻株“细菌型”pepc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空质粒的导入对莱茵衣藻pepc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影响很小,为野生型的92.95%;而反向型pepc2/基因的导入明显降低了莱茵衣藻pepc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仅为野生型的2.94%。该结果一方面说明我们建立了利用qPCR快速检测莱茵衣藻pepc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证明利用Crpepc2反向表达的方法(即“反向载体技术”)可以有效的抑制莱茵衣藻pepc2/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筛选稳定的含油量高的藻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褐菖鲉发声系统形态结构及其发声特征研究

      2013, 22(5):672-677.

      摘要 (3703) HTML (0) PDF 1.06 M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形态学和模拟领地入侵的方法研究了褐菖鲉发声系统和发声特征。结果表明,褐菖鲉发声系统由鱼鳔肌和鱼鳔组成。鱼鳔肌前方附着于颅骨的翼耳骨,后经第1~7肋骨,与鱼鳔背后侧部相连。在领地入侵模拟实验中,褐菖鲉发出了连续脉冲的“咕噜噜”声音,其平均脉冲周期为(32.6±2.6) ms,平均脉冲间隔为(51.8±81.4) ms, 主频为68~175 Hz。对单个声音脉冲中包涵的正弦波型的能量周期分析发现:其声音主频与最大能量周期的倒数一致,表明褐菖鲉是采用鱼鳔肌收缩的发声机制。

    • 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基因全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2013, 22(5):678-683.

      摘要 (2882) HTML (0) PDF 974.35 K (2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目前已作为一种新型模式生物应用于实验研究。运用普通PCR方法克隆得到一段长6 299 bp的序列,序列分析发现编码区与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cDNA序列相似性为100%。再参考6 299 bp序列5′端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基因组步移,获得长度为1 285 bp的序列。经过序列拼接后得到7 573 bp的序列,分析发现其中含卵黄蛋白原基因全序列长度为 6 595 bp卵黄蛋白原基因上游调控序列长度为978 bp。进一步分析开放性阅读框得知: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基因含有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编码1 299个氨基酸序列,CDS长3 900 bp。经BLAST比对发现,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上游调控序列中220~838 bp区间与朝鲜(Acheilognathus yamatsutae)卵黄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序列2 857~3 469 bp 区间有80 %相似性。

    • 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3, 22(5):684-689.

      摘要 (2964) HTML (0) PDF 922.24 K (2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取自湖南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洞穴的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群体82尾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和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片段长1 140 bp,D-loop序列片段长934 bp,在D loop中发现6个多态位点且均为单一变异位点,D-loop序列中检测到7个单倍体,其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在0.083至 0.282之间,其核苷酸多样性(pi)指数范围为0.000 09~0.000 32。3个采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全部样本的Cytb序列均一致,不存在变异,4种碱基T、C、A、G含量分别是28.3%、28.6%、28.1%、15.0%,AT含量较高。D-loop的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 结果显示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变异系数FST=-0.008 9,总遗传变异中,各年度种群内变异为100.89%,年度种群间变异为-0.89%,变异主要来自年度种群内部。

    • 黄姑鱼正常二倍体和雌核发育体胚胎发育及早期生长的比较研究

      2013, 22(5):690-697.

      摘要 (3227) HTML (0) PDF 2.09 M (2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姑鱼正常二倍体(N)、雌核发育二倍体(G)和单倍体(H)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对其早期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受精率N>H>G,孵化率N>G>H,畸形率H>G>N,72 h成活率N>G>H;(2)正常二倍体胚胎经21 h 10 min孵化出膜,雌核发育二倍体和单倍体孵化出膜分别用时23 h 10 min和23 h 30 min;雌核发育二倍体发育滞后主要出现于原肠早期和孵出期,单倍体滞后出现于原肠晚期。从形态上看,单倍体胚胎呈现典型的单倍体综合症,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胚胎发育形态正常且两者无明显差异。各组死亡高峰均出现在原肠晚期,单倍体组开口前全部死亡;(3)60日龄之前雌核发育二倍体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正常二倍体且个体间差异较大。

    • 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3, 22(5):698-4.

      摘要 (3056) HTML (0) PDF 1.45 M (2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混养罗非鱼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6-8月在对虾养殖场选取一口池塘,设置24个围隔进行凡纳滨对虾与吉丽罗非鱼混养实验。实验分为6组(A、B、C、D、E、F组),F组为对照组不放养罗非鱼。对养殖水体相关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养殖期间DO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围隔亚硝氮和氨氮的含量养殖前期接近,养殖后期则有较大差异,其中实验C、D组显著低于A、B、E组和对照F组(P<0.05);COD和TOC含量对照组均小于实验组,实验组中养殖后期A、B组含量大于C、D、E组;TN、TP的增加量为A组最高,F组最低,实验组之间A、E组增加量高于B、C、D三组;(2)围隔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6种,优势度较高,优势种单一,优势种基本上为小型种类;叶绿素a含量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之间A、B组高于其它三组。结果表明虾池中混养适当密度的罗非鱼有利于改善水质,调节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 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2013, 22(5):705-712.

      摘要 (3699) HTML (0) PDF 1.15 M (2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平均体重为146.3 g/尾的斜带石斑鱼450尾分成3个密度组进行饲养,分别为低密度组D1(100尾/m3,14.6 kg/m3)、中密度组D2(150尾/m3,21.7 kg/m3)和高密度组D3(200 尾/m3,29.5 kg/m3),比较不同养殖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摄食率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随斜带石斑鱼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斜带石斑鱼的摄食率随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斜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呈现负相关性,各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7、0.66、0.47;各实验组斜带石斑鱼体重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的尾均增重量分别为118.5 g、63.3 g和44.1 g;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的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斜带石斑鱼的免疫指标血清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阐明了养殖密度引起养殖水质状况的改变,继而影响斜带石斑鱼摄食率的变化,从而造成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出现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机制之一。

    • 对虾-金钱鱼-蕹菜综合养殖的产出效果和氮磷利用的研究

      2013, 22(5):713-719.

      摘要 (3082) HTML (0) PDF 1.03 M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凡纳滨对虾 金钱鱼 蕹菜综合养殖模式中不同金钱鱼规格和密度对养殖效果和氮磷利用的影响,在21个室外水泥池(5 m×3 m×1.2 m)中,开展3×2的双因素实验,即设置3种金钱鱼放养密度(1、2和3 尾/m2)与2种金钱鱼规格(10.0与30.0 g/尾)组合的组为实验组,对虾单养组作为对照。实验过程中保持不换水以及相同饲料投喂量。结果表明,与对虾单养组相比,该养殖模式可将对虾的存活率提高1.9%~13.6%,养殖总产量和总饵料系数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养殖系统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率范围分别为44.4%~62.5%和19.4%~29.1%,显著高于单养池的26.7%和8.2%(P<0.05)。最佳的金钱鱼养殖规格和密度为30.0 g/尾、2 尾/m2或3 尾/m2

    • 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限制性研究

      2013, 22(5):720-725.

      摘要 (2868) HTML (0) PDF 896.47 K (2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4年2月和8月调查资料分析了冬夏两个季节硝酸盐(NO3-N)、铵盐(NH4-N)和活性磷酸盐(PO4-P)在长江口水域表层和底层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营养盐(硝酸盐)浓度大致呈现近岸高,向外海方向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再生营养盐(铵盐和磷酸验)夏季的底层浓度值高于表层。一方面藻类在夏季的光合作用强烈,对上层水体的营养盐消耗很大;另一方面,底层水体得到海底沉积物中再生的营养盐的补充,表底层营养盐的此消彼长使得底层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表层。冬季,由于水体混合强烈,表底层营养盐的分布趋于均匀。进一步以氮磷浓度比考察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限制特性发现:近河口区为磷限制,向海方向逐渐过渡成为氮限制。营养盐限制性的变化过程与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变异的相对强弱密切相关。

    • 脊尾白虾肌肉微孢子虫病的病原和病理分析

      2013, 22(5):726-733.

      摘要 (3211) HTML (0) PDF 3.21 M (2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启东海水养殖脊尾白虾出现肌肉白化症状,虾腹部、头胸甲、步足、尾扇等部位病变明显,通过活体压片镜检发现肌肉中存在大量球形包囊,利用超显微技术对病原的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其为微孢子虫,并对脊尾白虾的病变组织进行了病理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具包囊结构,包囊大小为(5.40±0.55) μm,一个包囊内含8个孢子,成熟孢子呈椭圆形,孢子长为(2.30±0.25) μm,孢子宽为(1.50±0.19) μm,孢内极丝一般环绕9~10圈。病理分析显示,脊尾白虾的鳃、胃、肠和肌肉内均发现微孢子虫寄生和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肌肉组织病变最严重:原肌纤维存在的空间被大量的球形包囊占据,肌纤维断裂,空泡数量增多,线粒体消失;鳃细胞膨大呈空泡状,鳃膜坏死,核质、细胞质和细胞器消失;胃细胞胞浆基质电子密度增大,孢子寄生在结缔组织中脂滴附近;肠外膜上皮细胞核质皱缩,部分肌层消失,孢子寄生在肠粘膜层和肌层之间。

    • 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进展

      2013, 22(5):734-743.

      摘要 (5696) HTML (0) PDF 1.65 M (3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多数鱼类具有集群性,由于集群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对“鱼群”的定义或文字表达也各不相同。建议对运动方向较一致或具有洄游特性的鱼群采用“Schooling”一词表达。还介绍了探索研究鱼类集群的机制和鱼群群体功能的方法和发展沿革,鱼群结构、次群体和自组织群体的特征。提出采用数学模型的模拟仿真技术探索鱼群产生自组织结构现象的机制是一种有效方法,这属于“唯像学”的方法,在大量观察数据和现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对鱼群集群现象进行模拟和预测,再将模拟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推测或确定影响集群现象的主要因子或机制。计算机技术为建立复杂的模型提供了支持,采用模型仿真技术为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 我国专属经济区管理现状分析

      2013, 22(5):744-748.

      摘要 (2891) HTML (0) PDF 930.44 K (2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通过立法确立了专属经济区法律制度和地位,在专属经济区立法、执法、资源勘探养护、渔业管理、航运管理、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主要介绍了我国专属经济区立法、执法、管理机构、渔业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实践,并探讨了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专属经济区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海洋权益,我国应加强争议岛礁和区域的管理和实际控制;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专属经济区管理体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海上执法力量统一;着力推进海洋科技事业发展和海洋资源利用与养护。

    • 国际小型渔业管理研究现状

      2013, 22(5):749-754.

      摘要 (4051) HTML (0) PDF 1002.14 K (2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型渔业为世界粮食安全、减少贫困、营养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从事小型渔业的渔民处于脆弱、不安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小型渔业管理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由于国家之间的渔业情况存在差异,针对小型渔业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管理方法。通过分析、研究FAO和有关国家的小型渔业管理经验、对小型渔业的认定和管理资料,认为我国渔业管理单一化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渔业形势,并且随着社会对人权和公平的广泛关注,区别对待小型渔业的差异化管理将更符合我国渔情和国情的需要,也有利于小型渔业的持久发展。同时,提出小型渔业定义应从作业方式、作业水域两方面考虑,对其的管理则应以保护小型渔业从业人员公平参与渔业及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展开。

    • 北太平洋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

      2013, 22(5):755-762.

      摘要 (3906) HTML (0) PDF 1.37 M (3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柔鱼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种类,具有产完卵后即死亡等特点,其种群资源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补充量的多少,而其补充量主要取决于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死亡率。柔鱼作为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海域,深入了解柔鱼早期生活史过程对于预测其来年资源补充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主要回顾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柔鱼仔幼鱼的分布、摄食、年龄和生长、自然死亡率以及补充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了柔鱼胚胎生长发育过程和仔鱼形态变化。分析认为,柔鱼早期生活史中从产卵孵化、胚胎发育到仔稚鱼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不被了解的生活史阶段,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该阶段中仔鱼的生长死亡以及环境变化对柔鱼孵化成功率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

    •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自由鱼群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

      2013, 22(5):763-769.

      摘要 (3347) HTML (0) PDF 1002.21 K (2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跃层特性与金枪鱼表层渔业的捕捞成功率有关,但温跃层特性随海域与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于捕捞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同。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我国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温跃层特性,并结合海上实测的围网沉降性能与对应的生产资料,探讨了金枪鱼围网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91.2%的网次所对应的温跃层顶界深度超过100 m,温跃层顶界深度较深是该海域渔场温跃层的重要特征;(2)围网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85.0, 197.8] m,渔场温跃层顶界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46.0, 158.3] m,网具穿越温跃层顶界后继续沉降的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34.3, 44.0] m;(3)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中金枪鱼围网的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这可能是由于当地渔场较深的温跃层顶界深度使得目标鱼种在网具到达温跃层之前拥有充分的逃逸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温跃层内急剧变化的温度梯度失去了阻碍作用。

    • 中大西洋延绳钓渔业大眼金枪鱼体长频率时空分布

      2013, 22(5):770-777.

      摘要 (3175) HTML (0) PDF 1.27 M (2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体长数据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信息之一,来自渔业非独立调查(fishery dependent survey)的体长频率数据可以用来反映目标鱼种亲体和补充量的分布情况,并为基于体长结构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重要输入信息。多元回归树是一种用来分析生物数据与环境特征数据间关系的挖掘技术。本文根据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中国远洋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所记录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空间分布及季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大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在7.5°N~15°N,17.5°W~45°W;中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12.5°S~5°N,17.5°W~45°W;小型个体主要分布在7.5°S~5°N,5°W~17.5°W;经K S检验,各空间尺度内体长分布差异显著。2009年1、2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3、4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 秋刀鱼集鱼灯箱内不同灯位的照度实验比较研究

      2013, 22(5):778-783.

      摘要 (3402) HTML (0) PDF 811.16 K (2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模拟灯箱光学特性实验,根据集鱼灯灯箱的平面照度分布,利用Matlab 7.0软件建立秋刀鱼集鱼灯照度分布模型,对秋刀鱼集鱼灯灯箱内不同灯位的照明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灯位的集鱼灯地面照度随地面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而灯箱内不同灯位的集鱼灯光强值变化规律与地面照度的变化规律不同,在距离原点1 m时均出现最大值,并且上部灯位光强>中部灯位光强>下部灯位光强;随着集鱼灯从上端向下端移动,光强系数k(L)逐渐减小。研究发现,中部灯位光强变化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整个灯箱的光强变化情况。

    • 颗粒大小和几种预处理方法对浒苔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2013, 22(5):784-789.

      摘要 (3053) HTML (0) PDF 959.42 K (2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等因素,我国东部沿海遭受大规模浒苔侵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开展浒苔的沼气发酵研究,一方面可以使这种优质的大型海藻类生物质原料被合理高效地利用,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沼气发酵原材料的种类,达到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目的。该实验研究了不同颗粒大小(粗粒0.30~0.85 mm、中粒0.15~0.30 mm、细粒0.075~0.15 mm)和碱预处理法、热预处理法、酸预处理法对浒苔在高温条件下发酵产沼气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度为50 ℃、初始pH为7、接种率为10%、料液总固形物(TS)质量分数为8%的条件下厌氧发酵浒苔,粗粒组、中粒组和细粒组的浒苔挥发性固体(VS)产气率分别为386.9 mL/g、434.4 mL/g、436.5 mL/g。其中,中粒组比粗粒组产气总量提高了12.26%,细粒组比中粒组产气总量提高了0.49%。这说明粒度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浒苔沼气发酵的利用率;在相同发酵条件下(同上试验),碱、热、酸预处理组分别比未预处理组产气总量提高13.14%、11.39%和3.63%。其中,碱预处理组的VS产气率最高,为493.3 mL/g,发酵过程中pH也较为稳定。因此,碱预处理法在提高浒苔厌氧发酵的沼气产量方面效果最佳。该研究的成果可为厌氧发酵浒苔生产沼气的工艺研究及生产提供参考。

    • 国际视角下上海海洋大学科研能力分析

      2013, 22(5):790-795.

      摘要 (2990) HTML (0) PDF 923.80 K (2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检索汤森路透公司Web of Science中的SICE数据库,查得上海海洋大学作者参与发表的SCI论文共有1 015篇(截至2013年2月2日)。围绕这些论文,从发表年份、合作国别、合作机构、基金资助情况、研究方向、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上海海洋大学参与发表SCI论文的状况,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该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认为该校近些年的科研水平和实力有较快地提升与发展,但与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该校还需要长足发展与进步。

    • 新型蛋白抗冻剂对鳙鱼鱼糜抗冻效果的研究

      2013, 22(5):796-800.

      摘要 (3486) HTML (0) PDF 773.10 K (2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鳙鱼鱼糜的持水性、凝胶强度、折叠实验、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研究添加新型蛋白抗冻剂、商业抗冻剂以及它们复配形成的复配抗冻剂后,对鳙鱼鱼糜在24周的冻藏周期内蛋白质冷冻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蛋白抗冻剂和商业抗冻剂都能减缓鱼糜失水率的上升速度,新型蛋白抗冻剂添加量为0.5%时,失水率升高速度较低;添加复配抗冻剂的鱼糜失水率升高速度最低。添加不同抗冻剂的鳙鱼鱼糜在冻藏期间都能保持较高的折叠实验评分。新型抗冻剂和复配抗冻剂对鳙鱼鱼糜的凝胶强度、破断强度和凹陷度均有维持较好效果的作用。从水溶性蛋白含量来看,抗冻剂的添加可以大大抑制其在冻藏期间的冷冻变性,而新型蛋白抗冻剂的效果优于商业抗冻剂,这与持水力、凝胶特性及折叠实验结果基本相同。鳙鱼鱼糜盐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与其凝胶特性的变化趋势相似,说明抗冻剂对盐溶性蛋白的保护最终有利于维持这些蛋白质的凝胶特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